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十二帝疑案课程论文

清十二帝疑案课程论文

启清代一统宏图的创业之君
——皇太极之谜
【摘要】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皇太极在皇位争夺中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调剂满汉。

其次在武功上:四向开拓,开拓疆域。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关键词】皇太极继位之迷文治武功
一皇太极继位之迷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

关于皇太极是如何继位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

据朝鲜史籍《鲁庵文集》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曰:洪佗始(皇太极)能成吾志。

终无所命而死。

”因而皇太极得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之命的。

一些明清史专家则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

据说,努尔哈赤生前已立多尔衮为嗣子,而皇太极用阴谋狡诈的手段从其幼弟手中夺取了汗位,为去除篡位障碍,还逼迫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

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

总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

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与诸贝勒争夺汗位的斗争白热化,最后皇太极击败对手自立为汗。

其间,皇太极与代善的争斗尤为激烈,代善有勋绩,有声望,也有势力,长期以来一直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皇太极抓住一切机会打击代善,如利用代善与大妃纳喇氏的暧昧关系,推波助澜,借助舆论,促使努尔哈赤罢黜大妃,代善威望遭受损害。

努尔哈赤死后,又逼大妃死殉,削弱代善的势力,最后压服代善,夺取汗位。

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

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

当时诸贝勒中,数皇太极实力最强,努尔哈赤死去当天,代善长子劝代善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代善表示同意。

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

这与贯串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令人难以置信。

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有可能的。

因为,当时人们相当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与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请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
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二皇太极的功绩
皇太极在皇位争夺中成为最大的赢家绝非偶然,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他都显然比对手要技高一筹。

首先,在文治上:革弊图新
皇太极在文治的棋盘上,调整关系,革弊图新。

革除弊政,调剂满汉。

努尔哈赤晚年,特别是进入辽河平原以后,实行了一些错误政策——大量迁民,按丁编庄,清查粮食,强占田地,满汉合居,杀戮诸生,遭到辽东汉民的反抗,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皇太极继位之后,对其父汗的失误之策,适时做出调整:
针对汉民:他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强调满洲、蒙古、汉人之间的关系“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

他决定:汉人壮丁,分屯别居;汉族降人,编为民户;善待逃人,放宽惩治——“民皆大悦,逃者皆止”。

针对汉官:汉官原从属满洲大臣,自己的马不能骑,自己的牲畜不能用,自己的田不能耕;官员病故,妻子要给贝勒家为奴。

皇太极优礼汉官,作为笼络汉族上层人物的一项重要政策。

对归降的汉官给予田地,分配马匹,进行赏赐,委任官职。

皇太极重用汉官,范文程是一个例子。

后来,范文程做到内秘院大学士,这是清朝汉人任相之始。

针对汉儒:“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谁占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其才能智慧,谁就能战胜对手。

努尔哈赤对明朝生员屠杀过多,对所谓通明者“尽行处死”,其中“隐匿得免者”约有300人,都沦为八旗包衣下的奴仆。

皇太极下令对这些为奴的生员进行考试,各家主人,不得阻挠。

这是后金科举考《清太宗圣训》试的开端,结果得中者共200人。

他们从原来为奴的身份,尽被“拔出”,获得自由,得到奖赏。

后又举行汉人生员考试,取中228人,从中录取举人,加以重用。

这项举措,反响强烈,“仁声远播”。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史册永存。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

“南面独坐”,完善体制。

随着后金的发展,皇太极改革并完善政权机构。

造红衣炮,创建重军。

天聪汗皇太极在经过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和北京之战三次重大失败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战败的重要原因是自己没有最新式武器——红衣大炮。

此炮为西洋人制造,称作“红夷大炮”;满洲忌讳“夷”字而谐音为“衣”,称作红衣大炮。

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后金仿制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在沈阳造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从此,满洲终于有了自己制造的红衣大炮。

这是八旗兵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八旗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就是以火炮等火器装备的重型新兵种——炮兵。

从此,清军有的强大骑兵明军没有,明军有的红衣大炮清军也开始拥有。

这样,皇太极纠正了他的父亲晚年所犯下的错误,使得后金军政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皇太极死后被谥为“文皇帝”,这个“文”字恰恰说明他一生文治功业的特
征。

其次在武功上:四向开拓,开拓疆域。

皇太极在武功的棋盘上,四面出击
向东出兵,两征朝鲜。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二大贝勒阿敏等率军东征朝鲜。

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改变了朝鲜依违于明朝和清朝之间的立场,二是得到了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东顾之忧。

向北用兵,征抚索伦。

皇太极向北用兵,兵锋直指黑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域。

皇太极征抚并用,以抚为主,终于使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至鄂霍次克海的广阔地域归属于清朝。

向西用兵,三征蒙古。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

皇太极为什么能取得上述的文治武功?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谋略。

谋略是关乎政治家、军事家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正说清朝十二帝》
2 《皇太极秘史》
3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阎崇年
4 《洪业-皇太极的盛京春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