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种植模式
(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 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 合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 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 。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 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 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 53.9%;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 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 占全国的29.78%。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本区 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 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
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 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 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 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 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 长江一带。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 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 12.2%。
一、区域发展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 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 (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 (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 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
续到10月。 • 5个湖群
(1)两湖平原湖群。 (2)赣皖湖群。 (3)苏皖湖群。 (4)太湖湖群。 (5)江淮湖群。
钱塘江
汉 江 黄 河
47 300
173 620 752 440
466
1 532 5 464
998
1 910 1 480
315.0
541.0 465.7
• 水资源特征
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
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 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 达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 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 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 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 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 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 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 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 平原的组成部分。
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发展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 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 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上海是全 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 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江苏 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浙江的金属 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
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 000~6 50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 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 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 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 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 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 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 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 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 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 本区旱涝影响极大。
图12-1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
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 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 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 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 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3、丘陵山地牧草果菌沼模式
原则: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垂直立体分布的特点,以水土 保持为核心,建立林果草牧菌沼等持续性恢复治理模式。
具体模式:
在景观布局上,山顶部保留原有的林地景观,形成 水土保持的第一防线;
山坡种草,并开发成层层的水果带,构成水土保持 的第二道防线;
山脚一般为农田和蓄水塘池,形成整体的绿色防御 体系。 在配置上,选择具有共生互利作用的物种组合,利 用果-草-牧、果-绿肥-土壤、果-豆科作物等模式,提高人 工植物群落对资源的利用效能。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水土流失;(2)水库
2、水体生态农业模式
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 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 益。
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 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 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 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 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 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 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 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 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 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 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 锐减;(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 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
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
(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 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 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 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 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 茶的产品种类很多。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 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 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 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 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 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
(5)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 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6)电力工业。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 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
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五、加速发展旅游业
图12-2 长江中下游区梅雨开始期与终止期
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 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 表12-1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河流与黄河水量比较
河流名称 赣 江 湘 江 沅 江 流域面积 /km2 83 000 94 230 90 410 河流长 /km 764 817 1 060 平均流量 /(m3•s-1) 2 030 2 010 2 130 径流总量 /(108m3) 640.3 633.7 677.0
主要进行季节性禁渔并结合人工投放鱼种,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城市化程度高,农副产品集散地 有限度地发展大湖圈养 光休闲、生态园林、 退田还湖,种植水生经济植物,保护洪湖水质和草湖景观 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 建设高效、优质的精养鱼塘,推广立体复合优化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名、优、特产品 在稻田推广起垄种稻,垄沟养鱼 以优化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达到保护耕地和发展农业相结合 依靠农户采用综合集约技术,开发庭院生态农业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