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作者: ————————————————————————————————日期:说课稿课题名称: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教材版本: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图》授课教师:昭通市昭阳区第二中学梅志红2013-11-26《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昭通市昭阳区二中梅志红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昭通市昭阳区二中的梅志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形图的判读》,选择商务星球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第二节。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

随着生活的进步,电子地图的普及,生活中地图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学会读地图已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地形图的判读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三个内容: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图的判读内容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讲清楚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本节课的地位,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能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知道什么是等高线;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陡缓;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利用游戏“画一画”在手上绘制登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内容较抽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培养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地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包括:(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陡缓;(2)初步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

等高线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并且内容抽象难懂,加之学生空间思维较弱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

尤其山谷与山脊,学生极易混淆。

4、说教材的处理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等重点,采用“自主学习——展示总结——练习”这样一个过程,讲练结合强化理解和记忆。

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一难点内容。

先利用多媒体把等高线抽象地理概念,转换成具体的地理事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出判读规律,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最后通过“学以致用”把知识点和生活结合。

采用了对比分析、探究、读图分析、游戏法等多样化、趣味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等深线的内容和等高线相似,简单讲解,以课后思考的形式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加深理解,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课程标准不做要求,所以利用视频简略介绍,不做深入讲解。

结合今后学习的需要补充了负海拔和等高线的特点两个内容,以便于学生对海拔的理解和计算,为等值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好表现,模仿力强,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学习地理缺乏方法,思考问题过于简单。

因此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法:三、说教法:ﻩ1、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认识方法上主要是观察、记忆、逻辑思维法。

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主要运用了读图分析、对比分析、问题探究、游戏法。

2、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地理教科书、多媒体辅助手段、地形图模型、地图影像资料等。

四、说学法指导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学法的指导上,先运用多媒体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观察归纳,学生通过思考形成新的认识。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和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充分利用收集资料、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每一问题后都及时设置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加强巩固和记忆。

整体设计思路:通过设置“探究”、“自主学习”等活动,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讨论结果分享”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知识。

最后通过“练一练”巩固和加强理解和记忆。

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理论。

五、说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课时:等高线的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假设:春游爬山比赛【提问】:除了必需品你们还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地形这个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思考)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创设教学情境一、海拔和相创设“学习智力快车”课堂比赛教学形式,设置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

把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探究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以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的形式提问,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步骤一、【自主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对自学海拔和相对高度。

以“学习智力快车”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的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成果进行检查。

增加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克服七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缺点。

利用自主学习,先让学生看图计算,再分析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得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对高度1海拔和相对高度2地形类型步骤二、【归纳】通过“学习智力快车”必答题对自学成果进行检查,教师补充、纠正归纳知识点。

步骤三、【多媒体展示】“练一练活动”步骤一、【讨论分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2图2-2-2,完成下列要求:比较五种基本地形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的差异完成导学案上【讨论分析】的内容:步骤二、【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通过“学习智力快车”抢答题对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进行检查,教师纠正并归纳知识点。

同时展示五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加深学生对五种地形类型特点的理解的理解步骤三、【多媒体演示】练一练“五种基本地形的剖面图”进行巩固练习。

概念。

在原图上增低于海平面500米的某处,讲解负海拔。

就弥补了教材对海拔不完整的交代。

通过【练一练】及时巩固新知识。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采用“讨论分析法”,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导学案的提示总结出各种地形的特点。

并进行成果展示和,运用多媒体展示五种基本地形景观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抽象的地理现象转换成具体的地理事物。

通过“五种基本地形的剖面图”的判读练习,加深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的理解。

二、等高线1、等高线的概念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承转】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他们都是三维立体的,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怎样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步骤一、【多媒体演示】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步骤二、【讲解】利用多媒体讲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等高线的特点【承接】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不同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表示呢?步骤一、【多媒体演示】ppt播放等高线判读的相关视频。

步骤二、【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利等高线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内容枯燥、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因此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等高线的动画、视频”把抽象的等高线地理概念,转换成形象生动有趣的地理小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就能轻松理解。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补充等高线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知识。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视频”,一方面降低难度,让学生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增加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观看完视频后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图片和提问对等高线的特点用导学案对不同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进行合作探究讨论。

步骤三、【总结归纳】ppt展示各种地形的等高线图(和导学案上一直),利用“学习智力快车”风险题对学生讨论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将知识点梳理并形成完整内容。

步骤四、【学以致用】ppt展示“练习”步骤五、【画一画】“世上最酷等高线”【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知识。

学生思考后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理解和加工形成的知识更容易掌握。

因为是教学难点,学生归纳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正确,教师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出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规律。

使用探究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教会学生学习,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通过成功的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利用【学以致用】活动,通过一些贴近生活的提问,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相连接。

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指导学生现场在手上进行等高线图的绘制。

相互展示绘画成果,选出“最酷等高线”。

让学生动手画等高线增加趣味性,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等高线的理解,老师当堂指导,纠正知识错误,便于记忆。

分层设色地形图知识迁移扩散步骤一、【指导阅读】ppt展示课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什么叫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步骤二、【多媒体演示】小动画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

步骤三、【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过程。

简单讲解。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内容简单。

通过ppt展示同一地方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的特点。

利用简单的动画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总结归纳五种基本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判读方法。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不是本节课要求的内容。

学生了解即可,不必深入讲解。

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相对高度海平1、五种陆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二、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概念: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特点同线等高唯一等高距永不相交(可重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类型特点山峰(顶) 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闭合曲线中心(点)凹地闭合曲线,中心数值低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山脚)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山顶)弯曲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线)绿色——海拔200米以下平原黄色——海拔200-500米之间的丘陵三、分层设色地形图褐色——海拔高原500米的高原和山地蓝色——海洋白色——积雪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