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含答案解析)(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的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客发笤溪①叶燮②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②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三)(6分)5.(6分)(1)诗句运mT比喻、顶针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
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竞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㈢古代诗歌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6分,每小题各3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这是一首和诗。
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8.(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江南春天风光?请简要分析。
(3分)(2)开头两句作者是如何表现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的?(3分)8.(1)答案:描写了江南早春风光:云蒸霞蔚,梅柳摇曳,春水荡漾,春和景明,黄莺啼唱,一池浮萍生机盎然,凸显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特征。
(评分要点:分析意象2分,指出特征1分。
)(2)答案:作者用“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自己虽面对江南美丽春色,却因别家离乡、在外做官,对异乡的新春物候变化反而感到惊心的矛盾心情。
(评分要点:紧扣“独有”“偏惊”作分析2分,指出游宦他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7━8题。
山歌无名氏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
7.这两首不同朝代的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何处,作简要赏析。
(4分)8.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分)(二)(6分)7.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1分)。
第一首第二句通过“几家欢乐”与“几家愁”的对比来发问,这个问句的涵盖而极大。
此诗三四句是二句发问的具体化,选择了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
(2分)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再到“灯灭”,巧妙从时间上交代他心事重重,通宵未眠。
(1分)8.第一首短短四句,道尽了世上苦乐,人世间的不平(1分)第二首表达了诗人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
(1分)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5.(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本诗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2)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4分)(1)以动写静,或反衬。
(1分)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1分)泉和鸟的声响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1分)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心境的寂寞。
(1分)(2)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2分)首句描写了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的情形,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声写静,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抒发了他谪居中郁悒孤独愁苦的情怀。
2分(原因2分,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2点)【诗歌鉴赏】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解泠泠:拟水声,使人有夜凉之水的感觉倚楹:靠着门柱柳宗元生平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
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
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两字用得极妙。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
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露" "月" "泉" "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
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
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
“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
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注解:[1] 中夜:半夜。
值:碰上……的时候。
[2] 觉(jiào):睡醒。
繁露:浓重的露水。
[3] 临:面对。
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4] 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5] 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6] 逾(yú余):更加。
[7] 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8] 倚(yĭ 乙):斜靠着。
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
旦:天明、天亮。
[9] 言:说。
今译: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元和五年(810),这已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了。
以前住无定所居无安室的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
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
而在这期间所写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则叙述了诗人触景生情而引发的一种别样的心境。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
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
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耳畔传来“嘀嗒、嘀嗒”的声音,点点敲在诗人心扉上。
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于是披衣下床,循声开门探听。
原来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掷地有声。
东边岭上升起的月儿显得格外清冷,寒气拂面,耳畔传来溪涧泉流冲刷竹根的“泠泠”声,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愈流愈远,越远却显得越发响亮。
随着清越的流水,心也飞到了久远的时空……山上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鸟鸣,莫非鸟儿也有心灵感应?! 就这样,诗人靠在柱子上望着愚溪西畔的菜园,直至天边破晓,心底的寂寞感彻骨铭心,经久弥深。
寂寞从何而来呢?除了远离京城,心绪起伏这“僇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诗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缘由。
人思归乡,可诗人家破人亡,家安在?亲人何在?严父慈母都已作古,贤妻杨氏夭折,皆弃他而去,家道空落,这是其一。
其二,“故旧”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归。
昔日的“同志”,仅剩鸿雁往来,同病相怜;而“谪吏”、“新交”的相继北去,加之求助无果,留给他的是无限的困惑与无尽的落寞。
更让诗人悲凉的是“旧我”不再,聪颖早慧、自视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显美、卓励风发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系囚”才过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之际,却百病集身,精神萎顿,惶惶如“丧家之犬”。
悲悲相迭,让诗人透心凉骨。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全诗着力写声音,有繁露坠落声,泠泠泉流声,以及山鸟的喧叫声,更有月光银辉泻地,反衬出的是内心的黯淡、凄凉、孤寂。
看到四周起伏环绕的山峦,就觉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样,境界空旷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彻灵魂。
诗人正是通过有声世界巧妙而鲜明地刻画出了“自我”形象,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与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几乎令人伸手可触,呼之欲出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子夜吴歌李白秋歌冬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请分析两首诗各是如何表达思妇之情的。
(3分)(2)喜爱“含蓄”的读者认为,若删去《秋歌》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认为能删去吗?为什么?(3分)7.(1)《秋歌》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表达思妇的思夫之情的。
(1分)“长安一片月”是景语,但又能引起思妇的情思;“万户捣衣声”的特定氛围,极易触发思妇之情;“吹不尽”的“秋风”,更能撩人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