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什么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即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解决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期使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
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加以纠正,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促成人类形成更发展更进步的新文明。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紧密相连,相关相容性和差异性有:(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4.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183个国家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102位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参加了会议。
这次大会讨论了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迈入21世纪的意义深远的一次世界性会议。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地球宪章该宣言首先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21世纪议程》: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的是一个广泛的行动计划。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政府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管理、全球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涵,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6.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所谓环境法体系是指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现行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以宪法为基础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②各种专门性环境法规、环境标准;③环境管理机构组织法规、处理环境纠纷的程序法规;④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相关法规、地方性环境法规、国际环境法等。
7.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
我国制定和推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是从探索管理整个中国环境的规律和方法出发,以实现环境战略总体目标为原则,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具体包括:①“三同时”制度、②排污收费制度、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④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⑤城市环境综合整冶定量考核制度、⑥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⑧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8.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定义?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如下要义: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②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组织中必然存在管理。
③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④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⑤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9.简述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①计划职能: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做的安排,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制订方案实现这些目标。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的,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组织职能:组织就是把组织的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有效执行。
③控制职能: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按原定计划及时纠正偏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10.什么是环境容量?什么是环境承载力?试分析两者关系。
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环境承载力可划分为:①环境能够容纳污染物的量;②环境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的能力;③环境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
第五章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分析方法11.简述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了解某区域环境现状,发现和识别主要环境问题,从而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制定和实施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特征调查、生态调查、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效果调查、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的方法。
12.简述环境目标。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与管理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环境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社会上满意。
1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的组成内容。
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体系的组成包括:①环境质量指标、②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③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益指标、④排污费征收和使用情况指标、⑤其他相关指标14.简述环境质量预测的主要内容。
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
环境质量预测主要包括:1、大气环境质量预测2、大气环境质量预测3、固体废物环境质量预测第六章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15.为什么要进行环境功能区划?。
对不同环境功能区实施不同的环境要求,这是最经济的环境与经济协调观念。
按照不同的环境功能,对不同的区域环境确定不同的环境保护标准,以便实施分类管理。
16.简要说明我国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而划分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区。
我国将气环境功能区划为三类:一类区: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指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以及一、三类区不包括的地区。
三类区:指特定工业区。
17.简述生态功能区划及我国生态功能区划概况。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三个等级系统:①自然生态区: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我国分为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大区等三个生态大区。
②生态亚区: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③生态功能区: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
第七章流域水环境规划18.简述水环境功能区。
我国将水环境进行两级功能区划,以维持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水环境功能区一级区分分为四类:①保护区、②缓冲区、③开发利用区、④保留区。
①饮用水源区、②工业用水区、③农业用水区、④渔业用水区、⑤景观娱乐用水区、⑥过渡区。
19.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有哪些?①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②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③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重④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⑤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第八章城市环境规划20.制定城市环境规划应遵循什么原则?(1)以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为指导,研究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以城市建设总目标(城市功能、环境目标)为依据,确定城市的功能和环境目标。
(3)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
在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时,要同时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4)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计划相结合,根据经济发展计划,预测污染增长趋势,分析生产结构、生产布局对环境影响,以此作为制定环境规划的基础。
(5)与能源、资源(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及人口控制相结合。
21.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哪些内容?城市污染控制规划的内容包括:①预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②确定功能分区及各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值;③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环境目标值的污染防治方案,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第九章生态环境规划22.何谓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运用整体优化的系统论观点,对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23.试举例简述生态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生态规划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以下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③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城乡园林绿化、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
24.简述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制定规划方案的基础。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目标是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评价其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并划分适宜等级,弄清限制因素,为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提供依据。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力。
其分析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25.何谓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工业园区。
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体系或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产品链延伸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
在这个共生网络中,一家工厂的产品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形成产品链和废物链,实现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26.何谓污染预防,它与末端控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污染预防指在人类活动各种过程中,如材料、产品的制造,使用以及服务过程,采取消除或减少污染控制措施,它包括不用或少用有害物质、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术与工艺等,以达到尽可能消除或减少生产、使用过程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