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监测方法的研究[1]

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监测方法的研究[1]

收稿日期:2007208227作者简介:翁建中(1953-),男,江苏苏州人,高级工程师.[29]段洪涛,张柏,宋开山等.查干湖叶绿素a 浓度高光谱定量模型研究[J ].环境科学,2006,27(3):5031~5071[30]段洪涛,张柏等.长春市南湖富营养化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J ].湖泊科学,2005,17(3):282~2881[31]李云梅,黄家柱等.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地面高光谱遥感评价[J ].环境科学,2006,(2):1770~17751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监测方法的研究翁建中,徐恒省,王亚超,赵凌宇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苏州215004)摘 要:分别对环境空气中细菌和霉菌监测的不同采样仪器、采样方式、培养条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FA -1型和FA -2型采样器的采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细菌和霉菌监测的采样时间以5min 为最佳;细菌的培养以48h 、37℃±1℃为优,霉菌的培养为96h 、28℃±1℃为宜;对实验结果进行精密度检验,均达到了质量控制的要求。

关键词:监测方法;空气;微生物;细菌总数;霉菌总数中图分类号:X 8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002(2008)0420028203Study on Monitoring Method for Detecting Total B acteria and Mildew in the Air WE NGJian 2zhong ,et al (Suzhou 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Centre ,Suzhou 215004,China )Abstract :The com parative results of the tests were analyzed and contrasted in sam plers ,sam pling and culture methods of bacteria and mildew in the air.The results of significanc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o differences in air microorganism capture function of FA -1and FA -2sam plers.The suitable sam pling time was 5minutes ,culture tem perature for Bacteria 37℃±1℃and for mildew 28℃±1℃,culture time for bacteria 48hours and for mildew 96hours.The accuracy examinations of the tests meet the quality control requirements.K ey w ords :M onitoring method ;Air ;M icroorganism ;T otal bacteria ;T otal mildew 空气中的微生物数目、菌谱是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及其危害人体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1-3]。

目前,在采样方法、使用仪器、采样时间及体积、培养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室外空气微生物监测标准方法尚不统一[4-9],对空气微生物监测方法开展研究很有必要。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对空气中细菌和霉菌的监测方法和实验室质量保证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建立可靠和实用的空气细菌和霉菌监测方法进行了尝试。

1 实验部分111 仪器与试剂FA -1型和FA -2型安德森(Andersen )固体撞击式采样器;营养琼脂培养基;马丁霉菌培养基。

112 样品采集悬浮在空气中的菌体撞击到各级营养平板上,分别用两种采样器在监测点采集空气微生物。

采样器在采集前用酒精灯火焰灭菌,在采样5min 或10min 后及时关闭采样器(精确到秒)。

样品采集后应及时、安全送至实验室[4,9]。

113 微生物培养空气微生物采样后分别在28℃和37℃恒温条件下培养。

细菌在37℃±1℃连续培养4d ,每24h 记录1次结果。

霉菌在28℃±1℃连续培养5d ,每24h 检测和记录1次结果。

用菌落计数器或放大镜立即进行平皿菌落的计数[10]。

114 方法运用SPSS1115处理软件对经不同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条件获得的结果进行t 检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微生物结果的差异性。

第24卷 第4期2008年8月中 国 环 境 监 测Environmental M onitoring in China V ol.24 N o.4Aug.20082 结果和讨论211 采样仪器对FA-1型和FA-2型采样器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见表1。

对FA-1型与FA-2型采样器的结果进行t 检验,t=01592<t(6,0105)(P>0105),霉菌总数t =01267<t(6,0105)(P>0105),两种采样器的采样结果均无明显差异,使用的效果相同。

但是FA-1型采样器在采样时撞击器中培养皿不能转动,采样时微生物体容易产生重叠。

另外,FA-1型采样器采样时,采一个样品需用六个培养皿,操作繁琐。

FA-2型采样器使用2级撞击器,操作较FA-1型简便。

表1 两种采样器监测结果比较(n=7) 个Π立方米时间细菌总数霉菌总数FA-1型FA-2型FA-1型FA-2型2006131643187325092491 2006143481342833752314 2006152014279233393004 2006163481341033223410212 采样时间使用FA-1型采样器在同一点位分别采样5、10min,菌落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采样时间的结果(n=5) 个Π立方米次别细菌总数霉菌总数采样5m in采样10m in采样5m in采样10m in137535249442721741634774883211196602539对采样5min与10min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t检验,细菌t=01184<t(4,0105)(P> 0105),霉菌t=01769<t(4,0105)(P>0105),不同采样时间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采集到的细菌和霉菌数目有随之减少的趋势。

因此,采样5min即可反映空气环境中微生物的实际状况,也节省了工作时间。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2次平行样的异常与采样当时风力有关,因此在空气微生物采样时要规避雨雪、沙尘及4级以上大风。

213 微生物培养温度空气微生物采样后在恒温条件的培养温度不尽相同,细菌和霉菌总数的培养温度为25℃~37℃[3,6,7]。

考虑到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分别采用了28℃和37℃进行培养,菌落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培养温度结果个Π立方米时间细菌总数霉菌总数37℃(n=7)28℃(n=7)37℃(n=5)28℃(n=5) 200517111215597250402 20051811331374159191 20051911511429043235 20051111796176 对两种温度培养下的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显著性t检验,细菌t=11926<t(6,0105)(P>0105),表明不同培养温度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细菌在合适的温度下能够对人体产生危害,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空气细菌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环境空气中细菌的培养温度以37℃±1℃为好。

霉菌t= 11135<t(4,0105)(P>0105),表明不同培养温度的结果无显著差异。

霉菌可直接引起人体过敏和皮肤病,还可通过食品和日用品的霉变对人体产生影响。

霉菌在自然界环境中适宜繁殖的温度为28℃,因此,霉菌培养温度较为合适的为28℃±1℃。

214 微生物培养时间环境空气中的细菌和霉菌的培养时间不同,其结果也有差异,将细菌在37℃±1℃下连续培养4d,每24h记录一次结果;霉菌在28℃±1℃下连续培养5d,每24h记录一次结果,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培养时间的结果个Π立方米次别细菌总数霉菌总数24h48h72h96h24h48h72h96h120h 11903423573650428696817890 21121931971970136206276300 3188361376378029473510411041 4ΠΠΠΠ46245574742809对细菌和霉菌培养期内相邻时间分组的结果差异性进行显著性t检验,结果表明,细菌在24h 与48h的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41862> t(2,0105)(P<0105)),其他相邻时间分组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霉菌除了在96h与120h监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t=21341<t(3,0105)(P< 0105)),其它相邻时间分组的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节省人力财力又不影响结果评判出发,空气中细菌总数的培养温度为48h较合适,霉菌 翁建中等: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和霉菌总数监测方法的研究29 的培养时间为96h较合适。

215 质量保证从试验的同批样品中,选出先采样的15个样品,由同一实验人员随机抽取此批样品中的10%做双样分析,求得此批样品的精密度判断值(细菌精密度判断值=3127 R=3127×010495= 011618;霉菌精密度判断值=3127 R=3127×010649=012122)。

选取的平行双样的对数差值均小于本批数据的精密度判断值,说明实验的精密度在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可信,见表5。

表5 细菌与霉菌总数10%平行双样精密度检验次别双样结果(m-3)n1n2相对标准偏差(%)双样结果对数值对数差值Rlg n1lg n2lg n1-lg n23127R差距能否接受细菌1324357916215105452155266801042123011377可被接受26669414118195441183884901019305010631可被接受3109105318210374262102118901016237010530可被接受41471321017211673172112057401046743011528可被接受霉菌1106196291831025715219831750104254011391可被接受2294287214214683472145788201010465010342可被接受310641064010310269423102694201000000010000可被接受4194198210212878022129666501008863010289可被接受 对平行双样监测结果进行相对标准偏差精密度检验,平行双样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数据同样可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