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发现的“牛顿第一定律”

中国人发现的“牛顿第一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想到《墨经》
李树祥(特级教师) 所谓牛顿第一定律就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从教科书中,我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的的。

实际上,早于牛顿两千多年的我国的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所著的《墨经》中就直观的描述了运动物体的停止现象,《墨经》上说:“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研究《墨经》中的上述相关内容时,认为可以理解为:“运动的停止是由外力造成的-----如果没有外力,运动就永远不会停止。

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正如牛就是牛,而不是马。

”由此可以看出,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非常接近的。

除此之外,《墨经》中还包含着哪些物理知识呢?
“墨经”是《墨子》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概括了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它的创始人姓墨名翟。

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

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

墨子首先是位机械师,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力学与机械设计原理。

他在《经上》中明确提出,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即“力,刑之所以奋也”。

更进一步,他在《经上说》中指出,力与重力等效,即“力,重之谓”。

纠正了流传已久的谬误:把重力与重量混淆。

他这种论断与近两千年后伽俐略、牛顿的理论极为接近。

在《墨经》中,空间是一个与时间密不可分的概念,墨子认为“宇”即“域徙”,即物体运动的区域。

两千多年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这一直觉的朴素时空观添上了完美的注脚。

在光学方面,墨子还详尽地说明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光线照入小孔同箭的射入一样,即光是直线传播的,从物体高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下方,从物体低处射入的光线到达壁的上方。

人足在下,蔽着下光,故足的影成于壁的上方,人首在上,蔽着上光,故首的影
成于壁的下方。

《墨经》成书的年代比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还要早,但其涵盖的内容却要丰富得多。

在墨子的著作中,对杠杆、斜面、滑车等于民有利的机械原理大书特书。

比如他完整无误地阐述了杠杆原理,短臂叫本,长臂叫标,指出杠杆省力的原因乃“本短标长”。

他提倡用滑轮(挈)与斜面(滑车)来帮助提升重物。

他设计的滑轮系统与英国的“阿特伍德机”极其相似。

现在看来,墨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于科学启蒙的著作。

它比阿基米德掌握杠杆原理要早两个世纪,与欧几里得一样对几何学进行了朴素且严密的定义,可是它并没有取得《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彪炳史册的地位。

它也没有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

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墨家遭到当时王公大人的猜忌和反对,再加上墨家本来就是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征的反映,同时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不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随着封建势力的发展,墨家思想体系也逐渐泯灭,他的闪光的科
学思想也基本上被尘封了,对其后的我国科学史未产生持久影响,这是非常可悲可叹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