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心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精心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精心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这里的“自己”就是要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相信学生。

因为只要你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我相信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真正使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这里提倡的数学“高效课堂”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其低效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
(1)我们教师有时候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和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教材吃不透,难易不分,全套照搬。

有时我们也会出现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生的智慧、天性遭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生方面
学生数学基础的好坏、学习中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等存在差异,如一些学生自学能力薄弱,抓不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既不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要不同对待。

只有学生参与了,并且是大部分学生参与了,数学课堂的高效才有可能出现。

二、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应抓好几个要素
1.课前精心准备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针对教师方面的低效,我们要从自身方面进行整改,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备课,备教材,备习题,备学
生,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以及如何安排流程,一定要熟记于心,做到胸有成竹。

(2)针对学生方面的问题,预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法宝。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光有老师认真的准备还不够,必须把学生也带进来,这也是洋思“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

要让每一个学生面对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课堂上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存疑、模糊的地方。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效的课堂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它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探究乐趣。

(1)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
、自主学习。

(2)课堂上学习知识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3.课后持续发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延伸。

“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的拓展是高效课堂的延伸。

(1)学生课后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后的学习是高效课堂启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去探究课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学习是伴随教学进行的,课后的回顾、思考、总结是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善于回顾、总结课堂授课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写出课堂教学反思,想想哪些环节设计得比较精妙、哪些环节是无效的可以省去、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候、一个问题问完后没什么人举手回答是什么原因……通过及时的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
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提高教学效
率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