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

阶段性测试题十九(必修三第五单元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

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①“神舟”五号②“南优2号”③月球漫步④“两弹一星”A.①②③④ B.②④C.①②④D.①②[答案] 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科技成果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判断都符合新中国科技成就要求。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被誉为新中国科学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之一的科学家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以98岁高龄去世了,当他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回到国内体现了()A.响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号召B.积极参加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863计划”C.满怀爱国主义热情,要改变中国科技落后的面貌D.响应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答案] C[解析]钱学森等是新中国第一代回国参加国内经济建设的老科学家,A、B、D三项都是新时期党中央和邓小平提出的,故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C项。

3.(2012·福州市)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A.网络技术B.选育南优2号C.“两弹一星”D.火药[答案] B[解析]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4.(2011·潍坊市二模)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

5.(2011·苏、锡、常、镇二模)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成就的准确记忆。

和平利用核能在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是在1964年和1967年,符合题意。

神舟号系列飞船是在1999年开始的,应排除。

答案D项。

6.(2011·烟台市)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州”五号、2005年“神州”六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答案] C[解析]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②“开始”不正确,所以排除②选C 项。

7.(2012·耀华中学)谭其骧(1911-1992,历史地理学家)在198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

”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是指() A.三个代表B.“五讲”“四美”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三个面向[答案] C[解析]抓住核心关键词“搞活”及时间提示“1984年”,三个代表思想是党的建设指导方针,“五讲”“四美”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三个面向是教育方针,唯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文艺方针,所以选C项。

8.1959年,文化部在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影片展览月”活动。

35部优秀影片一齐展出,故事片就有17部。

不到一个月,观众达1.2亿人次。

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

1969年,建国20周年时,全国各地上演的只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

这充分说明()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该时期的政治环境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1959年和1969年的文艺状况说明了文艺兴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1959年“双百”方针贯彻执行得很好,而到1969年则因“文革”被歪曲篡改了。

9.(2011·新课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答案] D[解析]题中要求的不同点源于二者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为了活跃文艺和学术空气而提出的文化方针;后者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提出了多样化政治主张的活跃局面。

10.(2012·潍坊)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

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而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中,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

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l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巧》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

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出() 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C.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D.“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答案] B[解析]在题中所述《大众电影》销售不旺的情况下,国产电影获得了数十万张的高票支持,这是人们对文化生活迫切需求的反映。

11.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呈现什么图线()[答案] C[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文革”中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都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二为”方针指引下又出现了文艺繁荣,故选C项。

12.(2011·厦门模拟)前提:我国政府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结论:政府严厉打击“暴力”“色情”文学和影视作品,下面观点正确的是()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前提结论都正确D.前提结论都错误[答案] C[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容易理解为所有的花都可以开,或者只允许一百种花开。

而是允许多数花开,对于毒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花是禁止的,而且也是必须禁止的。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中国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此项人权并为之而奋斗,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以后B.三大改造完成以后C.改革开放以后D.《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答案] A[解析]题中材料把“识字”作为最基本的人权,实际上是进行扫盲教育,故选A项。

14.(2012·浙江四校联考)《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建国成立后,在50年代初,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A项是40年代末,B项是在文革时期,C、D两项是20世纪80年代,所以选A项。

15.“满怀豪情下农村,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

战天斗地干革命,永做革命接班人。

”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是()A.红卫兵大串联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C.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D.恢复高考[答案] C[解析]根据诗的第一句“满怀豪情下农村”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农村山区参加农业劳动。

故选C项。

16.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年龄35岁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了20多年家庭出身贫农文化程度小学B.《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及识别能力。

由材料可知,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能上大学,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17.(2011·绍兴市)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解析]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是结束文革,而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在全国科学大会上;2006年才出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8.(2012·滨州)“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 B[解析]题干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A、C、D三项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故A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出现在20世纪末,故C、D两项错误。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青年人提供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情景,故B项正确。

19.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其中21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的是()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的战略地位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相关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