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看商业模式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一:舍弃恶俗,回归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不以貌取人,只用声音打动人,而明星导师们选取学员的标准也一律以“好声音”为评判。
抵制了国内的选秀节目
以“恶俗、毒舌、冷酷、拜金、富二代、造假”等吸引观众眼球节
目形式,它显得更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的感动。
中国整个流行乐陷
入低迷,新生代好歌手好作品匮乏,急需注入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越想振奋人心,越需要正本清源。
《中国好声音》就是在打开正本清源,回归好声音的一扇窗户……
商业模式创新二:创造性的制播分离
第一种模式是电视台的劳务输出。
电视台把一部分工作交给电视台以外的人来做,但是总的控制权在电视台,有时还会下派导演负责。
它只是把一些纯粹劳务,包括剪辑师、编导等基层工作请外人
完成,但核心技术和节目内容都是电视台掌控的。
第二种模式是电视台负责审查、付费和播出,制作公司全职生产,是目前的主流。
由某制作公司负责创意、理念、制作,独立完成一
档节目。
制作公司先拿出一个样片,交由电视台的审片委员会审查,他们会预估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吸附力,再考虑是否购买。
商业模式创新三:导师们的当股东,享受分红
《中国好声音》那英、刘欢、庾澄庆、杨坤四位导师的收入模式是技术入股,彩铃分红。
它不同于以往请嘉宾过来按场报价,来一
场算一场的劳务报酬模式。
而是把整个导师团队跟节目后期的市场
开发捆绑在一起,导师在节目当中的参与和投入作为投资。
制作方
与中国移动有很好的合作,尝试把音乐类的后期开发,把所有学员
的现场演唱制作成彩铃,提供给全国的手机用户来下载。
学员们的
收入也将来自彩铃下载,学员通过彩铃下载得到认可之后,还可以从中分红,形成良性循环,共赢互利。
商业模式创新四:广告、付费下载、产业链深挖
《中国好声音》开播的前三期节目收视率分别为超过1.5%、2.8%、3.093%。
据保守统计,浙江卫视十场《中国好声音》的软、硬广告收益约在2.5088亿到2.7088亿人民币之间。
结论: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市场下,唯有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与重构才能在一片红海里坚壁清野,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