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

货币、新古典、新凯恩斯主义.

一、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争论
1.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货币主义的出现旨在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及理论进行批判。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使用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控制利率。

由于长期执行财政政策, 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压低利息刺激投资, 使得西方国家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努力中, 忽视了货币数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批判 [2],说明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对价格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从而在政策上,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 主张使用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政策:单一的政策规则。

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如下:
(1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价格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 反之, 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

而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 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货币主义试图在使货币数量理论在复杂假设的情况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货币理论相似的观点:一方面, 从长期的观点讲, 货币数量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化而非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另一方面, 货币主义也承认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17供给学派的理论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需求方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只有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才能医治美国经济中的疾病。

18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仍然是在传统研究范式内进行的, 这就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的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在给定的货币国民收入的条件下,或在给定的 p 、 y 条件下 ,而凯恩斯理论则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在 p 、 y 稳定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市场内货币需求随利率而变动,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这种观点差异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V 在长期和短期内都会变动,从而货币供给 M 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可以影响实际国民收入。

货币主义则认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可能变动的。

而长期中是稳定的, 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2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上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无论货币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认为需求是波动的主要原因, 应该从需求管理上控制经济波动。

但是两者在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的看法上有所差别。

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 (总支出中的投资是极不稳定的支出, 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如利润的预期、利息、收入而发生波动。

政府的财政行为是抵消私人部门投资波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从而财政政策是控制国民收入变动的最有效的方式。

另外,由于私人部
门的投资是利率的函数,政府的货币供给行为可以改变利率并间接地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 所以货币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稳定投资。

货币主义认为; 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货币的总支出或总需求取决于货币供给或信用水平, 从而货币供给或信用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因此货币政策是稳定总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货币主义认为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较大,从而 IS 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相反 L (r 受利率的影响较小,从而 LM 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线。

相反,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投资受利息的影响不大,而 L (r 受利率的影响大。

从而 IS 曲线趋于一条垂直结(改:垂直线 , LM 曲线趋于一条水平线。

货币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控制总需求效果不大,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

反之, 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货币政策控制总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

两种理论试图从 IS 及 LM 曲线特征上进一步论证各自的政策主张。

(4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

最基本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经济
本身无法自行达到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而货币主义则提出自然率假说 [3]。

试图重新肯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及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的能力,从而主张政府不干预的经济政策,并指出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控制经济波动,反而可能是造成经济波动的
原因之一,因为经济政策具有滞后效应。

上述分歧使得货币主义提出的经济政策是使货币供给保持稳定, 并在稳定中有所增长。

增长的比例等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其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的争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中两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 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 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 使供给量
与需求量相等, 市场连续出清。

总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 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

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4]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

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 一个经济社会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
资本存量。

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 z 和资本存量 k , Y=zf(k。

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δ,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 即总资源函数为 zf(k+(1-δf(k。

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

现在假定由于技术进步使 Z 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数向上移动, 且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 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的增加。

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 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 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 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

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

但其基本思路可作如下概括:首先,
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 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微观基础理论, 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

其次, 新凯恩斯主义从这些微观理论出发导出了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后, 利用短期总供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 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 (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 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所以, 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 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

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 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 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

理性预期学派的继承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进一步通过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博弈理论强调:为了避免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