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导游系统

校园导游系统

西安郵電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校园导游系统院系名称: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8位):指导教师:设计起止时间:2013年12月16日~2013年12月27日一. 设计目的(1)了解二叉树特性、存储及其操作实现,在计算机领域运用二叉树编译代码实现一件简单实际的操作,熟练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递归与非递归的实现;(2)掌握图的两种遍历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了解两者的区别和优缺点。

学习在计算机中表示和处理图形结构以及绘制简单的地图并输出,熟练掌握图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学习用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邻接链表和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以及这两者的区别,会用邻接链表和邻接数组两种方法来实现数据的存储与读取;(4)巩固文件的存储与读取部分,以便能够加深对文件读写的理解和更好的更熟练的实际应用;(5)学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数据化,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以便更快的解决,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 设计内容<1> 设计题目:设计一个校园导游程序,并按各要求进行编程:要求:(1)设计并显示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地点(地点名称、地点介绍),路线(公里数)均不少于10个。

(2)提供图中任意地点相关信息的查询。

(3)提供图中任意地点的问路查询:1>任意两个地点之间的一条最短的简单路径;(最短路径长度——中转次数最少)2>任意两个地点之间的一条最佳访问路线;(带权(公里数)最短路径长度)3>任意两个地点之间的所有简单路径。

(4)提供图中所有地点的最佳布网方案;(5)增加新地点和路线、撤销旧地点和路线。

三.概要设计1.功能模块图:2.各个模块详细的功能描述。

该导游系统能为来访者提供包括景点介绍、景点查询、仿真地图、最短路径之类的快捷指导。

最短路径查询和景点概况主要运用了Dijstra算法来实现,其他功能都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算法来编写的。

所谓系统,也不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信息提示。

其中主要运用到的程序、算法也较简单。

除了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地图外,其主要功能还有以下几点:1. 查看西邮地图,自制的西安邮电大学方针地图,地图上标有景点名称以及编号和各景点之间的距离,方便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景点分布;2. 显示基本信息,显示每一个景点可直达的景点路径和距离;3. 查询路线基本状况,查询从任意一个景点出发到其余各景点之间距离最短的路径,提供给旅客最简单的路线介绍;4. 添加新路线,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之上,新增一条路线并保存到文件里面(该功能中新增路线的两端只能是目前地图上已有景点);5. 撤销旧路线,在原有路线的基础之上,删除一条废弃不用的路线并将删除后的信息保存到文件里面;6. 增加新景点,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个新的景点并保存到文件里面,添加景点包括景点名称和景点详细介绍;7. 撤销旧景点,就是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之上,删除一个废弃或拆迁的景点并将删除后的信息保存到文件里面;8. 最短路径查询,只需要从键盘输入起点和终点的景点编号,就可以找出这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9. 最短连通路径查询,从键盘输入起始景点的编号,就可以找出一条最短连通路,方便旅客找出一条参观所有景点的最佳路径;10. 查看所有景点详情,可以输出所有景点的编号、名称以及该景点的详细介绍,供旅客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11. 查看所有景点名称,输出所有景点名称,让旅客知道本校的所有景点;12. 查看两个景点的所有简单路径,输出两个景点之间的所有简单路径供给旅客选择;13. 查看中转次数最少路径,输出两个景点之间途径地方最少的一条路径。

四.详细设计1.功能函数的调用关系图;2.各功能函数的数据流程图;1.创建新地图2.输出所有景点详情3.显示图信息4.添加新景点5.添加新路线6.两点之间的所有简单路径和中转次数最少路径7.删除路线8.删除景点3.重点设计及编码。

1> Dijkatra算法的修改路径部分的代码for(j=1;j<=G->vexnum;j++){if(!path[j][0]&&G->arc[k][j]<INFINITY&&dist[k]+G->arc[k][j]<dist[j]) { dist[j]=dist[k]+G->arc[k][j]; //当前最小权值t=1;while(path[k][t]!=0) //path[k][t]未结束{path[j][t]=path[k][t];t++;}path[j][t]=k; //第k个结点path[j][t+1]=0;}}Dijkstra算法是典型最短路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Dijkstra 算法能得出最短路径的最优解,但由于它遍历计算的节点很多,所以效率低。

Dijkstra算法思想为:设G=(V,E)是一个带权有向图,把图中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S表示,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 就将加入到集合S中,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算法就结束了),第二组为其余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U 表示),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组的顶点加入S中。

在加入的过程中,总保持从源点v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不大于从源点v到U中任何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

此外,每个顶点对应一个距离,S中的顶点的距离就是从v到此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U中的顶点的距离,是从v到此顶点只包括S 中的顶点为中间顶点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

2> 文件存储功能的部分代码fprintf(fp,"%d %d\n",G->vexnum,G->arcnum);for(i=1;i<=G->vexnum;i++)fprintf(fp,PV);for(i=1;i<=G->vexnum;i++){for(j=1;j<=G->vexnum;j++){fprintf(fp,"%d ",G->arc[i][j]);}fprintf(fp,"\n");}文件存储是先存入景点数和路线条数,然后再存入所有的景点名称和景点详细介绍以及所有的路线,路线是以邻接矩阵的形式存入文件的,邻接矩阵里面的每一个数据都对应两个景点,有路的存路径长度,没有路的默认为一个极大值,这样一来方便路线的读取。

将信息存入文件,以便下一次运行程序的时候就不用再次输入一连串繁琐的信息了,可以直接打开所需的文件直接读取便可,如此一来便省去了不少事。

五.测试数据及运行结果1.正常测试数据(3组)及运行结果;最短路径查询(权值最小)两点之间所有简单路径查询两点之间中转次数最小路径查询2.非正常测试数据(2组)及运行结果。

两点之间最短路径查询(所查景点不存在)增加新路线(该路线已存在)六.调试情况,设计技巧及体会1.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评价,指出合理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1)本程序参考课本上的导游系统编写而成。

期间或自我摸索,或查找资料,或请教同学,最终实现了该系统的成功运行。

编程过程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均能设法将其化解,算是在实践中学得编译运行调试指法。

以下是编写过程中出现过的几个较大漏洞,直接导致程序运行的错误,在此记录下来作为之后自省。

a.scanf中缺少“取地址符”,输入不起作用;b. 源程序所给的“求最短路径”算法错误,参照课Dijkstra算法之后写出本程序所用的算法,值得肯定;c.调用display函数时错误,经过同学指点,删掉五句多余代码,程序成功运行。

(2)书上介绍的弗洛伊德算法只需计算一次,即可求得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效率,但时间复杂度为O(n3)。

迪杰斯特拉算法虽然每求一次最短路径都必须重新搜索一遍,频繁查找时会导致效率降低,但是时间复杂度要比弗洛伊德算法低,因此我还是选择了Dijkstra算法其中编程过程中显露出来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当万分注意绝不再犯。

比如细心问题,有次的一个小小的“取地址符”没有添加,导致整个程序无法运行,检查了好久才发现。

所以说,编程是个细活,只有严谨的态度,细心的思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2.对设计及调试过程的心得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显然要比去年上手的多,毕竟已经是第二次课程设计了,所以心里也没那么紧张了,但是在编写过程中还是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极难解决的问题。

就比如说最少中转次数那里,刚开始编写的代码第一次查询的时候还能够正确输出,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出现错误,为此我是伤透了脑筋,到第二天才发现是因为没有给其中一个变量赋初值。

Dijkstra算法是我参考课本内容编写的,但是由于一开始对立面的一些内容不是很懂,检查的时候老师随便一个问题就把我问倒了,为此我上网查询了很多资料,也将课本仔细地看了一遍,总算是将这个问题搞清楚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不要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慢慢做,这样才能做出好成绩。

总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又明白了很多,懂得同学之间的团结交流很重要,自身的能力也很重要。

七.参考文献《C语言课程设计》第二版;《数据结构与算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