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读书论坛读后感三篇

教师读书论坛读后感三篇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感谢教育局推荐的《教育,向美而生》,初遇此书,淡绿色的背景封面,郑英老师简洁而充满阳光的靓照让人眼前一亮,清新而不失端雅,打开书序,《好一个“向美而生”》,顾久老师的序文精炼流畅,华而有实,顿让我如浴春风,迎面拂过我大中华之文词之美,一个“向美而生”的精灵正张开双翼在浓密幽暗的黑森林中翩翩飞舞,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但若能重返少年,仍愿意端坐在郑英老师的课堂里,当一回她的学生,该是怎样的精灵能让花甲之年的顾老师如此向往,按捺不住的好奇一口气读了一百多页舍不得放下,美!真美!文笔之美,娓娓道来。

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

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尽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

天地有大美,但“美不自美,因而彰”,教育不是童话,但要有童话般的浪漫,这既是一种教育憧憬,也是种教育信心。

水,唯其柔软才千回百转,藤,唯其柔软才百斩不回,在优美的词句里跳跃着鲜活的生命力,第一次在教育类的书籍里读出了诗的感觉,笔者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糅合成一曲优雅的旋律,不温不火,让你不知不觉迷失在她的向美而生里。

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

用仪式擦亮心灵,仪式感之于个人,是一种浪漫,之于集体、国家,是一种文化,之于成长的学生是一笔财富,场景中透着美美的回忆。

土地柔软了,作物才长得好,心地柔软了才能长出温暖、良善、慈悲等质素,才能让人变得光明、真诚、悲悯!《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感(一)“请别奢望我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学校、给学生,那不是教育,至少不是我要的教育。

下课了,改完作业了,备好课了,走出校园,我就该走向教育工作时间以外的我。

我很认真地工作,很讲效率地教书,就是为了能赢得更多的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阳光照耀在肩上,我会暖暖地走向原野,走向森林……”肖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的开头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也许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吧!有多少老师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学校和学生。

如果体会不到这份工作的美好,也许就很难继续坚持。

肖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如春夜绵绵细雨,淅淅沥沥润物无声,让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美好姿态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去追寻那美好的姿态,与美好一路同行。

(二)“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

你,是你的课堂。

”“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

爱语文,从爱自己开始。

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

”肖老师的话让我找到了语文课堂最美的姿态——回归自我的真实。

无论是阅读的姿态、写作的姿态,还是反思的姿态,我们都要有勇气回归真实的自我,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葆活力与激情。

当我们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读书时,当我们在课后批评学生不写作时,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好了表率,我们批评学生时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教学,最后是在寻找自己。

(三)“我喜欢,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教语文。

浅浅地教语文,和孩子们的眼睛一样清澈、纯净。

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老师一定对教育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颗童心,他时常喜欢看着孩子的眼睛,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孩子共同成长,在工作中体会着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教学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事,有时觉得自己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他们却不领情,闹得很不愉快。

通过学习肖老师的报告,我意识到我们的初衷是好的,孩子理解吗?或者我们真的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为孩子考虑吗?我们了解过他的想法吗?一句“为了你好”,摆出恨铁不成钢的架势,其实是不可取的。

我缺少了教育孩子的诚心和诚意,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前因后果,也许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四)肖老师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先从“你怎么判断它是一篇童话的?”入手,引导学生“要读出夸张的味道”,继而寻找原文,思考“是谁导演这场戏的?”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学生才意识到这是写给大人的一部童话。

放下姿态吧,高高的姿态不适合做教育,蹲下来,到孩子中间去,把自己教成孩子,——这才是美好的姿态。

(五)“一片树叶摇动无数片树叶,森林就飞翔;一个波浪拍打无数个波浪,大海就飞翔;一双翅膀唤醒无数双翅膀,天空就飞翔。

语文课就该是这样的森林、这样的大海、这样的天空。

这样我们才可以飞得更高。

”教育是充满现代社会的压力如秋风如冬雪,拂过每个人的脸,落在每个人的肩上,教师也不例外。

我想说,教育者如果对我们的带来没有更多的希望和正能量,只有满腹的牢骚和疲惫,我们孩子的明天是堪忧的。

所以,我们要寻找教育的美好姿态,怀着一颗希望之心去做教育。

也许正是这种飞翔的希望才能让教师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去时。

(六)如肖老师所说:“我眼里的教育,不是把我们往死里干的教育;我心目中的教育,不是让我们疲惫的教育。

我一直希望,教育能够让我们在获取知识获取智慧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适度的放松,让我们亲近自然,让我们有功夫去看看山川日月。

”我想只有真正体会懂得教育的价值,我们才能存到教育的最美姿态,让美好陪我们走的更长更远。

《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读后感在教育局读书活动的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晓玲主编的《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一书。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学校管理的智慧、评聘教师的智慧、学者建言管理之道、学校纠纷处理方法。

通读全书,一个个短小的案例跃然纸上,一个个学校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个个名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智慧,给我今后的学校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增添了助力。

虽然这些案例都是十几年前的,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要求有些许不同,但她依然充满着教育的智慧、管理的艺术、人性的光辉。

我们都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但走上学校管理岗位这么多年,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却很少能体会到管理的艺术之所在,体味不到艺术的美感。

读了这本书,我豁然开朗。

像这些名校长那样,治大国如烹小鲜,游刃有余,管学校似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将管与理有机结合,把领与导融会贯通,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治,这也许就是管理的艺术之所在,管理的最高境界吧。

《打造无“孔”不入的校园文化》介绍了浙江衢州的一所学校打造儒学校园的生动实践,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启发。

这个学校充分借鉴本校和本地的优势资源,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师生共同参与,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营造了无处不“孔”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发了体现南孔文化的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儒家文化,创建“南孔翰林院”学习网站,组建社团开辟“儒学大讲堂”,开展系列的实践活动等,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校园文化特色。

静下心来细想,我们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做,也做出了一些效果,但是总觉得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缺点什么。

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校园文化感觉是支离破碎的,缺一个集中的着力点,缺一个校园文化的“魂”。

没有整体规划,没有“魂”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加上资金的短缺,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零打碎敲,最后只能是一个四不像。

所以,借助学校改扩建工程结束的节点,整体规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把“笃实”的核心理念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打造有灵魂的校园文化,对我们来说迫在眉睫。

《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有效的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杠杆,以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

对先进人物的表扬要大张旗鼓,达到扬正气、树新风的作用;对后进的人和事的批评则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吹胡子、瞪眼睛。

表扬时用“喇叭”,让被表扬者受奖励,未被表扬者受鞭策;在批评时用“电话”,让被批评者受到尊重,使其感受到无声的力量。

这样做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在看到问题的时候容易急躁,容易发火,看到有问题的老师就想劈头盖脸的训一通。

但往往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给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换个思路看问题,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这也许就是管理的艺术之所在吧。

长春市宽城区南京小学的“五个一工程”,让我眼前一亮,一个简单的我们都可以做的事情,就解决了让我纠结很长时间的问题。

如何做好教学、科研、教研等工作,他们的“五个一工程”将课题研究、教学管理、教师评价、教师发展融为一体的学校运营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内教师共备一节课,然后选派一个教师做尝试课,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听课,课后集体做教学反思,讨论修改授课计划,之后再由另一名教师在平行班级上一次重建课,在经过第二次的观察、反思后,生成一份教案,供大家共享和借鉴。

对教研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课题进行研究跟进。

传统的教研方式,特别是优质课比赛等,重在教师个人间的竞争,往往会成为个别人展示的舞台,部分人会成为常胜将军,很容易打击大多数人参与的积极性,消耗了教师的热情和责任心以及发展的愿望。

而南京小学的这种教研方式更强调教师间的集体合作,教师在合作的研究过程中,评价被置于研究的系统环节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们会有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会把教学质量的改进当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渐变的发展过程,一节课要经过几次反复的研讨、设计、重新实施才可能完美。

在这种情境化的点评中,评价者并不是按照某种绝对的、固定的标准来确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好坏,而是尽可能的选择在各种情境要素之间权衡后的结果。

在这一评、研、培、管相结合的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思想的碰撞,教育智慧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很好的解决了教师成长、课堂建设、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老师们会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意见,特别是在职称评聘、绩效考评、评优评选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高利害事件中,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不必要的麻烦,造成工作的被动。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当他在比较中感觉到对自己不公平时,就会大大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工作的效率。

作为一名校长,如何给老师们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不至于让老师们在不断的比较中心理失衡,产生消极心理,如评优评出矛盾,评出负面效应,也是我们做校长的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做的就完善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严格执行制度,不能走样。

制度的灵魂在执行,再好的制度,执行不了都等于零,再好的制度不按照执行也会产生诸多问题。

再次还要坚持校外公开公正,不徇私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