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发展新理念之开放:深化对改革发展的理念认识刘艳梅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一、以包容的心态理解改革(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大家好,今天我讲的这一讲的主题是深化对改革发展的理念认识。
因为今年对于党中央来说一件特别大的事情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就是为我们国家未来五年,十三五规划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什么样发展的蓝图和理念作一个统筹的问题。
所以我们很高兴一起围绕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这样的主题来探讨一下改革发展的理念问题。
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我们同样党中央对于全社会总的目标,就是要继续一个基本的建设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这样的国家发展总目标,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这就是经济要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是向双中高迈进,经济的中高速发展,产业的中高端水平,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的更快。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各个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取得重要的进展。
十三五对于国家建成小康社会这样的目标也列举了一些具体分目标。
(二)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怎么样实现呢。
就是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经济要发展,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所有的这些问题怎么样实现这个目标。
在十三五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去分享,“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也就是把发展的理念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发展的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还有一句话在十三五当中这样讲的,“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显然这一次五中全会在十三五规划当中,我们最突出、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把国家发展的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十八大以来,这几年从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家也好,这个顶层设计的蓝图已经绘就了,但是基层怎么样去实践它,基层怎么样更好的去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就是要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所以在五中全会,把发展的理念作为五中全会的一条主线,作为它最大的亮点,还是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还有着深刻意义的。
因为没有理念,你的发展思路,思想不转变的话,如果仍然是按照过去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去适应今天改革的新常态的话,显然这样的路是走不通的。
所以十三五未来的五年,我们要破题的,我们要向基层,向我们的社会,传递的一种声音,就是首先是发展理念的问题。
有了发展的理念,有了思路的转变,这个时候可能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才能够更好的、更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如果人的思想一旦有了障碍,它肯定会造成行为的懒惰、一种惰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这一次十三五规划最大的亮点,从理论,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入手的话,从这样一个方向去理解五中全会发展目标,理解党中央的思想,理解党中央发展的意图,从这一点来说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如果说这种创新性的理念具体的说,国家已经说了,是要创新的发展,要协调的发展。
创新的发展我们可以理解方方面面都要创新,国家层面到地方治理的层面,都要创新。
哪怕总书记做了国家在十八大以来,他执政以来也是要创新的,他的理念也要创新。
所以他提出要治理能力、治理体系,首先是现代化的问题。
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现代化,这是总书记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书记,创新理念的亮点,或者一个方面。
协调发展显然就是城乡的协调,四化同步的协调发展问题。
绿色发展就是我们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环境友好,怎么样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显然就是国家的再一次对外开放,怎么样在更大的范围内,在区域经济的更大范围内开放发展的问题。
而共享的发展,也就是说,今天改革蛋糕做大了,我们让全国人民怎么样共享我们改革的成果,所以这五大发展的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的理念,构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一条主线。
(三)如何认识今天的改革我们今天也是要从理念角度来说一说。
我们怎么样认识今天的改革。
应该说如果打个比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辆快速发展的列车,过去的30多年来我们这个列车都是在高速前进,不能始终一路高速,一路高歌,需要有一些转弯,也需要有沟沟坎坎的,所以现在这辆快速发展的列车需要进入转弯了,处于一个转弯、转型期。
转弯的时候显然速度就要降下来了,转弯的时候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列车来说,那么高速的运转来说,还有一个惯性、路径依赖的作用。
显然要来一个突然的急刹车,会造成车翻的后果。
就是在转弯的过程中,首先是不是就要把理念、路径依赖的思想理念转过来呢。
要转过来,国家顶层设计的时候,今天大家对于改革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改革是什么呢。
改革是要做正确的事情,显然是要做正确的事情。
因为社会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向一个正能量、主旋律发展的。
要做正确的事情。
但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过程中,我们要涉及到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各个不同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再分配的过程。
一旦涉及到了利益关系、利益的调整问题,就会产生改革的阻力。
所以我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今天改革这张新的蓝图的话,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理念,参杂在其中,同时又改革的反对或者否定的声音。
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了,理念的问题,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就值得我们探讨了。
我的基本想法,如果站在我作为研究者的立场去观察,看待中国改革的问题的时候,我想有一句话应该这样讲,我们是不是要以一种更加包容性的心态,包容性的理念,或者包容性的思想意识去看待我们国家的改革。
国家其实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说祖国像母亲,对于母亲,她年龄的关系也好,对于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好,我们更多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它,理解改革的过程。
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要以包容改革的心态理解它。
二、新常态的国际背景应该说,今年中国经济的最核心的热词也是习总的习式热词,就叫新常态。
中国今天经济是一种新常态,国际的经济是不是也是一种新常态呢。
显然国际的经济其实今天也把它概括成一种新常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陷入了一种深度的调整,一种重组的大秩序调整的过程中。
在这样的过程中,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说未来的五年、十年,大的趋势、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说国际经济今天也处于一种新常态。
国际经济新常态有什么样具体的表现呢。
首先是发达国家增速放缓。
发达国家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而我们国家过去依赖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我们的消费的市场在国外,是不是对于我们商品的出口会有一个限制,就是对于我们商品出口空间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呢。
再有表现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跨区域、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协定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如说我们经济一体化的TPP和TTIP,TPP以美国为首的跨太平洋区域的贸易合作伙伴的关系,TTIP是整个在大西洋领域周边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这样使TPP通过TPP和TTIP美国完成了在整个全球贸易投资领域的初步布局框架。
所以说整个全世界的经济在现在的新常态下,也在寻求各自的突破点,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区域经济贸易的一体化问题。
另外,就是在整个全球的产业链的分工当中,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在调整。
也就是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在这场新的产业分工调整细化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是不是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再有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就是全球治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如果说过去始终是美国一支经济独秀的话,到了这些年经济,我们说国际新常态的话,就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中国,在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话,中国是经济发展的,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既然是引擎而我们的经济又向中高端迈进,我们在国际上也需要承担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中国作为在成长的一个大国来说,在国际社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来自于西方的,来自于美国的等等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所以说,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的新常态背景下,我们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首先就体现在我们在国际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经济的困难,带给我们的困难,带给我们的挑战。
而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又需要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这是新常态的国际背景。
三、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这个词,总书记讲国内的新常态是在去年,2014年5月份习总讲这样一句话,总书记讲: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新常态。
对于中国这个大国来说,面对国际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适应新常态,还要引领新常态。
但是面对着国内经济的新常态,我们同样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的心态。
但是我们还要增强信心。
这种新常态如果从概念上赋予它一个内涵的话,就是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同样又是不可逆转、趋势性的状态。
这是一种状态。
而这个新常态要解读它,不仅仅是经济新常态,同时也是政治上的新常态。
首先政治上的新常态,八项规定、从严治党,这些政治上的新常态,带给我们发展经济要有一种新的常态。
发展新常态之下,新常态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显然是从三个视角去看它,就是速度、结构、动力。
速度讲的就是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增长,这样一种转换我们叫增速换挡期。
从结构方面来看呢,结构要优化,中国的经济要转型升级,要向中高端迈进,我们在下一场,剧目一样,下半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把我们中国的故事讲的更好,怎么样能更好呢。
我们就是要转变结构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们过去说是速度的、高速的、是规模的,靠的是资源,靠的是人力资源,靠的是各种自然资源,我们靠的是环境破坏,这些为代价,经济发展起来了。
未来我们要向高端迈进的时候,我们要讲的是质量效率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比如说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提高,核心的词是效率的问题,只有效率才会带来质量,而这种效率当然离不开人力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效率。
而土地我们就在有限的土地空间,怎么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产生更多的效率。
集约型利用土地的效率,资源利用的效率。
你看,我们围绕效率、质量来做文章。
所以把这个时期叫做什么呢,从结构转换的角度叫做转型的阵痛期。
在转型,我们就会有一些阵痛,在转型的阵痛期。
第三个就是动力,我们讲动力,如果说过去我们讲的动力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讲的动力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也好,靠的资源环境消耗,这些都是我们的动力,但是今天我们要向中高端发展,核心的动力就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理念,首先要理念的创新,其次再转到行动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