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读书笔记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
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
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
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
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
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
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也就是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极为在逻辑上有可检验的可能性。
虽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可检验性,就不能称其为科学。
而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
只有承认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科学认识在本质上是与客观规律是同一的,才可能产生是世界是合理的这样的信念。
如果没有作为规律性前提的这种信念,就不可能有科学认识。
理性原则要求科学认识符合对世界总的看法,所以哲学思辨可以避免人们在伪科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真正的科学技术。
但是,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也是在不断改变与加深的。
因此,不能把理性原则或者哲学思辨思想作为科学的裁判官,无论如何,科学活动不需要迎合某种哲学观点,但它需要借助于某种哲学思辨思想,于是科学哲学随着哲学的实证主义的兴起应运而生。
科学在自己确立过程产生了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便是科学哲学的源起。
科学家超越实证研究深入元科学的领域进行思考,哲学家又不失时机的深入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正是因为这种科学与哲学的不断互动的存在,科学哲学这座哲学城堡中的宏伟大厦才得以造成。
而由科学哲学这个由科学和哲学联姻甚至梅开二度的结晶带来的两大转变:认识论转变和语言学转变。
无论是哪场转变之中,科学哲学都是充当主角的角色,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种哲学运动倡导者得身份,由一开始的有声有色、威武雄壮转变为潜心研究、致力于克服自身的偏颇,紧接着以其处于特殊的哲学分支上的定位,与其他的哲学派别发生互动,进而为别的派别所接受、所容忍。
经过由近代到现在的几百年的积累与发展,科学哲学已然逐步趋向成熟,在广阔的科学园地之中牢固的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科学哲学的基本构成与框架科学唯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这只有依赖观察和经经验才能作到。
同样,科学是以逻辑事实为基础的。
不可能离开事实问题来讨论科学。
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就是逻辑实证论,特别强调把事实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强调世界是由发生着的事实所组成的呃,事物全都依赖着事实。
虽然这是中有意义的区分,但是维特根斯坦没有把发生中的事实当做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的反映,而把它说成感觉经验中给予主体的东西,事物反倒从属于这些主观经验了。
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首先要把事实解释为客观事实,再仔细讨论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这便是科学的事实认识论的本质。
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的区别与联系又是如何的呢?事实概念有两种主要含义: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后者也常常被称为经验事实。
回避客观事实,只承认经验事实,固然是错误的。
但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简单的把经验事实与客观事实等同在一起,只强调他们的同一性忽视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不恰当的。
毋庸置疑,事实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客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科学认识应当以客观存在的事件或现象为基础,这样才可能得到反映它们的客观规律。
科学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具有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但是,对于客观事实的客观性,要做认真的分析。
仅仅在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这个意义上,它的客观性才是绝对的。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事实也是认识的一种形式。
科学事实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不依赖与主体的事件或现象,而且也同样反映它们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
事实的概括则牵扯另一个天然推论问题——归纳问题。
实证主义者强调归纳方法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方法。
他们认为只有运用归纳的方法,才能逐渐从记录事实的判断过渡到理论陈述,反之,理论陈述的术语与概念必须能归结为可观察到的事实的陈述,才可视为科学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这种夸大归纳方法意义的倾向是片面的。
应当同时强调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理论思维的重要作用,坚持把事实向理论的过渡进行到底。
解决所谓归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但是,辩证的认识论不否认归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相应地位,并且非常重视归纳方法与经验、与科学事实的直接联系归纳在科学概括中的作用是科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认识是通过经验与理论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从认识的形态与手段来区分的话,科学认识可被分为经验认识层次与理论认识层次。
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科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事实的积累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实进行的分析、综合与概括,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
而理论认识层次,是科学思维活动的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具体领域的理论体系。
把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特点在自身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是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正因为此,实验方法才可成为证明与发展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实验方法既是检验已获得的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产生理论原理的基础。
实验方法是近现代科学的伟大传统,离开实验传统,科学之树就丧失了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
当然也强调理论思维,但是重视理论思维必须拥有前提,那就是首先重视科学的观察与实验。
无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不树立将全部科学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基础的思想的话,那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
如果按照晚清学者阮元的观点的话,科学认识仅停留在概念游戏中兜圈子,什么都没有说,自然不存在说错的危险。
但是这样子的文字游戏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够增加人类的科学认识,因而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认识。
科学实验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这种基本的科学认识活动形式直接指向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正是科学认识中特有的作用于研究对象的活动,在经验认识中最重要的一种。
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实验的深度、广度与手段、规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天的科学实验,已经成为千百万人参加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没有实验,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更谈不上科学认识与科学发展。
科学认识对科学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从仪器与测量问题看起。
感官是人类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没有感官就谈不上什么观察与实验了。
但是人类的感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自然信息。
科学仪器弥补了人的感性认识的不足,在广度与深度上极大的增强了认识能力。
科学仪器的作用还在于它们能帮助人们改善认识的质量,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客观化、准确化。
科学仪器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感官错觉与主观因素的干扰。
在科学实验中,通过科学仪器进行量得观察也是很重要的。
量得观察就是观测或者测量,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定量描述。
随着科学的发展,测量的地位愈发重要,以致人们把现代科学中的观察称之为观测,把定量分析实验看做最为重要的实验类型。
测量为数学概念与技术研究自然提供了必要条件。
测量确立了不同表现形式的特定属性之间的度量顺序,精炼了科学结构,使科学事件便于经受数学描述的检验,把物理学和数学连接在了一起。
作为一种说明的测量具有简洁性、准确性、普遍性与不变性。
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与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时空的绝地性是以动力学相互作用的无限大传播速度作为依据的,而无限大传播速度并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因此,绝对时空论断具有先验的色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除掉了这一色彩,由时空的绝对性走向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在天文学家的观念之中,天体间的空间距离就是时间,即为光年。
而在现实世界之中,时空也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
某一物体在某一地点时无不处于一定时刻,说物体在某一时刻时又无不处于某一地点。
传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它把时间与空间分裂开来,这样的空间结构是静止的、不动的、呆滞的,绝不能恰当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真实世界。
在一个真实、运动着的世界中,时空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
三、关于科学哲学的思考与小结科学真理观在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可以概括为对科学的理论从确证到确认的演化,从致力于寻找与研究基础到着眼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转换。
每一种科学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
它随着知识的增长时而扩张,时而缩小。
因此不可能有抽象的、完全的确证。
再则,从经验层次的认识到理论层次的认识,这是以深化和飞跃过程,理论所具有的理解力和预见力,是检验无法企及的,当然,理论还原为经验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种科学假说到得到证实都会经历一场漫长的过程,其中的辛酸与泪水,都是令人无法想到的,这其中证实这一过程会越来越关键,得到证实的方法也逐渐达到一致,为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进步。
科学共同体对于知识的生产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事业本质上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社会活动,它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某种职业组织。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科学共同体产生并确定的东西才是科学认识,他们环绕着特定的知识目标形成各种独特的社会群体,由这些群体控制着研究设备,确定什么是有意义的课题,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决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