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需掌握的的建设标准中强制性条文(通信工程强规及强标)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需掌握的的建设标准中强制性条文(通信工程强规及强标)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相关的强制性条文与规范(强标与强规汇编)目录一、YD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3)二、YD5121-2010《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7)三、YD 5018-2005《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13)四、GB 50374-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3)五、YD 5148-2007《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设计规范》 (16)六、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17)七、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 (18)八、YD/T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规范》 (19)九、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19)一、YD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6.2.2 光缆埋深应符合表0的规定。

注1:边沟设计深度为公路或城建管理部门要求的深度。

注2:石质、半石质地段应在沟底和光缆上方各铺100mm厚的细土或沙土。

此时光缆的埋深相应减少。

注3:上表中不包括冻土地带的埋深要求,其埋深在工程设计中应另行分析取定。

6.2.14 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要求。

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直埋光(电)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净距单注:1.直埋光缆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燃气管、输油管交越时的净距可降低为0.15m。

2.对于杆路、拉线、孤立大树和高耸建筑,还应考虑防雷要求。

3.大树指直径300mm及以上的树木。

4.穿越埋深与光缆相近的各种地下管线时,光缆宜在管线下方通过。

5.隔距达不到上表要求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6.4.8 架空线路与其它设施接近或交越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下述规定。

1 杆路与其它设施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0-1的规定。

注:在地域狭窄地段,拟建架空光缆与已有架空线路平行敷设时,若间距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可以杆路共享或改用其他方式敷设光缆线路,并满足隔距要求。

2 架空光/电缆在各种情况下架设的高度,应不低于表0-2的规定。

3 架空光/电缆交越其它电气设施的最小垂直净距,应不小于表0-3的规定。

注: 1 供电线为被覆线时,光(电)缆也可以在供电线上方交越。

2 光(电)缆必须在上方交越时,跨越档两侧电杆及吊线安装应做加强保护装置。

3 通信线应架设在电力线路的下方位置,应架设在电车滑接线的上方位置。

6.5.12 光缆通过河堤的方式和保护措施,应保证光缆和河堤的安全,并严格符合相关堤防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

1 光缆穿越河堤的位置应在历年最高洪水位以上,对于呈淤积态势的河流应考虑光缆寿命期内洪水可能到达的位置。

2 光缆在穿越土堤时,宜采用爬堤敷设的方式,光缆在堤顶的埋深不应小于1.2m,在堤坡的埋深不应小于1.0m。

堤顶部分兼为公路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若达到埋深要求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局部垫高堤面的方式,光缆上垫土的厚度不应小于0.8m。

河堤的复原与加固应按照河堤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3 穿越较小的、不会引起次生灾害的防水堤,光缆可在堤基下直埋穿越,但应经河堤主管单位同意。

4 光缆不宜穿越石砌或混凝土河堤。

必须穿越时,其穿越位置与保护措施应与河堤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6.7.2 硅芯塑料通信管道除沿靠公路敷设外,也可在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下、路肩及边坡和路侧隔离栅以内建设。

其敷设位置应便于塑料管道、光缆的施工和维护及机械设备的运输,且宜符合表0的要求。

6.7.3 硅芯塑料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或建筑物间的隔距应符合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条的规定,埋深应根据铺设地段的土质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按表 6.7.2分段确定,且应符合表0的规定。

特殊困难地点可根据铺设硅芯塑料管道要求,提出方案,呈主管部门审定。

砂浆封沟。

硬路肩可减为0.6m。

注:2 管道沟沟底宽度通常应大于管群排列宽度每侧100mm。

注:3 在高速公路隔离带或路肩开挖管道沟,硅芯塑料管道的埋深及管群排列宽度,应考虑到路方安装防撞栏杆立柱时对塑料管的影响。

7.2.4 埋式电缆与其他地下设施间的净距不应小于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规定。

7.4.12 架空电缆线路与其他设施接近或交越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表0-1、表0-2和表0-3的规定。

8.3.1 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20的地区及有雷击历史的地段,光电缆线路应采取防雷保护措施。

8.3.5 光电缆内的金属构件,在局(站)内或交接箱处线路终端时必须做防雷接地。

二、YD5121-2010《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4.1.1 挖掘沟(坑)施工时,如发现有埋藏物,特别是文物、古墓等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并负责保护好现场,与有关部门联系,在未得到妥善解决之前,施工单位严禁在该地段内继续施工。

4.1.2 电杆洞深应符合表4.1.2规定,洞深允许偏差≤50mm。

注:1)12m以上的特种电杆的洞深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实施。

2)本表适用于中、轻负荷区新建的通信线路。

重负荷区的杆洞洞深应按本表规定值增加100~200mm。

4.1.3 各种拉线地锚坑深应符合表4.1.3的规定,允许偏差应小于50mm。

4.1.5 对光(电)缆沟、硅芯管沟的要求1 光(电)缆沟、硅芯管沟要直、沟底要平坦;不可忽高忽低,不得有蛇形弯;在坡、沟处开挖时要缓慢放坡。

硅芯管在沟底不得悬空。

2 硅芯管沟坎处应保持平缓过渡,转角处的弯曲半径Φ50/42mm、Φ46/38硅芯管应大于550mm;Φ40/33mm硅芯管应大于500mm。

3 施工开凿的路面及挖出的石块等应与泥土分别堆置。

不应在其他光(电)缆线路标石及消火栓上堆土。

4 硅芯管道埋深应符合表4.1.5的要求。

注:1)人工开槽的石质沟和公(铁)路石质边沟的埋深可减为0.4m,并采用水泥砂浆封沟。

硬路肩可减为0.6m。

2)管道沟沟底宽度通常应大于管群排列宽度每侧100mm。

3)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或路间开挖管道沟,硅芯管道的埋深及管群排列宽度,应考虑到路方安装防撞栏立柱时对硅芯管的影响。

5 硅芯管道在进入人(手)孔之前应下沉,曲率半径应满足要求,不得陡坡进入人(手)孔。

6 特殊地带要求1)山石质地带用爆破方法开沟时,沟的宽度视情况而定,沟底宽度一般不应小于200mm(沟底垫100mm细或沙土);2)光(电)缆沟、硅芯管沟经过流沙地带时,要及时布放光(电)缆、硅芯管,防止塌方;遇塌方严重地段,可边挖沟边敷设。

4.1.6 直埋光(电)缆埋深标准应符合表4.1.6要求。

4.1.7 水底光(电)缆埋深标准应符合表4.1.7要求。

5.8.3 架空通信线路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架空通信线路交越其他电气设施的最小垂直净距、架空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空距与隔距应符合附录C要求。

表C.0.2架空光(电)缆线路与其他建筑设施间距标准注:在地域狭窄地段,拟建架空光缆与已有架空线路平行敷设时,若间距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可以杆路共享或改用其他方式敷设光缆线路,并满足隔距要求。

6.2.2 直埋光(电)缆与其他建筑设施平行或交越时的最小净距应符合附录C 的要求。

附录C 光(电)缆线路与其他建筑设施的间距注1:采用钢管保护时,与水管、煤气管、石油管交越时的净距可降为0.15m。

注2:大树指直径300mm及以上的树木。

对于孤立大树,还应考虑防雷要求。

注3:穿越埋深与光(电)缆相近的各种地下管线时,光(电)缆宜在管线下方通过。

注4:隔距达不到上表要求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7.6.1 光(电)缆线路与强电线路平行、交越或与地下电气设备平行、交越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7.6.2 光(电)缆线路的防强电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7.6.3 光(电)缆线路进入交接设备时,可与交接设备共用一条地线,其接地电阻值应满足设计要求。

7.6.4 若强电线路对光(电)缆线路的感应纵电动势以及对电缆和含铜芯线的光缆线路干扰影响超过允许值时,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护等措施。

7.7.1 光(电)缆线路在郊区、空旷地区或强雷击区敷设时,应根据设计规定采取防雷措施。

7.7.2 在雷害特别严重的郊外、空旷地区敷设架空光(电)缆时,应装设架空地线。

7.7.3 在雷击区的架空光(电)缆的分线设备及用户终端应有保安装置。

7.7.4 郊区、空旷地区埋式光(电)缆线路与孤立大树的净距及光(电)缆与接地体根部的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7.7.5 光(电)缆防雷保护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7.7.6 在雷暴严重地区,应按照设计要求的规格程式和安装位置在相应段落安装防雷排流线。

防雷排流线应位于光(电)缆上方300mm处,接头处应连接牢固。

三、YD 5018-2005《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6.0.5所选择的海底光缆线路路由与其它海缆路由平行时,两条平行海缆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二海里(3.704km),与其它设施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7.0.3海底光缆登陆点至海缆登陆站之间的光缆敷设安装要求,应执行现行通信行业标准YD 5102-2005《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7.0.4 海底光缆登陆点处必须设置明显的海缆登陆标志。

四、GB 50374-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1 通信管道与通道规划应以城市发展规划和通信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

通信管道建设规划必须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2.0.4 对于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楼外预埋通信管道应与建筑物的建设同步进行,并应与公用通信管道相连接。

2.0.5 城市的桥梁、隧道、高等级公路等建筑应同步建设通信管道或预留通信管道位置。

必要时,应进行管道特殊设计。

2.0.6 在终期管孔容量较大的宽阔道路上,当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可大于40m时,应在道路两侧修建通信管道或通道;当小于40m时,通信管道应建在用户较多的一侧,并预留过街管道,或根据具体情况建设。

3.0.1 通信管道与通道路由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3 通信管道与通道路由应远离电蚀和化学腐蚀地带。

5 广避免在已有规划而尚未成型,或虽已成但土壤未沉实的道路上,以及流沙、翻桨地带修建管道与通道。

3.0.3 通信管道与通道应避免与燃气管道、高压电力电缆在道路同侧建设,不可避免时,通信管道、通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0.3的规定。

注:1 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平行净距不宜小于1.5m。

2 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交叉净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应做包封处理。

包封长度自排水管道两侧各长2m。

3 在交越处2m范围内,燃气管不应做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不能避免时,通信管道应做包封处理。

4 如电力电缆加保护管时,交叉净距可减至0.15m。

6.0.1 通信管道的埋设深度(管顶至路面)不度低于表6.0.1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