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发展研究 PPT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 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 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一)特征——交领右衽
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 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诸 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除了上衣左 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明显 有别。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2、玄端
玄衣用布十五升,每幅布都是正方形, 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 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 服制称为"玄端"。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 后深衣(上下连制)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 后来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此外,玄端也是古代中国的黑色礼服。
汉服就像汉字、汉语一样,这里的“汉”是汉族,并不特指历史上的汉朝,所以汉服不 能理解为“汉朝的服装”。
二、汉服的特征与形式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宽袍广袖,又以盘领、 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一般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亵衣)、中衣(里衣)、大衣(外 衣)。
(一)特征——宽袍广袖
衣衫阔大,以带轻缚。舒适性 与随意性是汉服文化的一种缩影, 宽衣大袖的国度向来禀赋浪漫。随 着时间的推移,袖子的大小虽反复 变化,却从来都是流畅的线条,不 会刻意去收勒。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衣裳制式的襦裙是汉服体系中最基本的款 式,备受女子喜爱。男子流行通裁制式,衣裳 制式则逐渐适用于非常重要的礼仪场合,其中, 冕服便是帝王最隆重的礼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
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 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而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成为 汉族的象征符号。这也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 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一)特征——系带隐扣
系带隐扣即通身不用纽扣, 仅用衣带固定衣服各部位。
中国自古尊重自然,崇尚天 人合一,以带为汉服的主要系缚 物,不仅尊重了自然和谐的人文 思想,还利用衣带飘飘制造出飘 逸灵动的动感美。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襦裙——对襟襦裙
对襟外衣至战国以来一直深受欢迎,到 了魏晋朝发展出鹤氅,唐代由鹤氅发展出披 衫,宋朝由披衫发展出褙子、由褙子发展出 背心(比甲)。
晋朝女子好穿对襟衫裙,束以腰带,崇 尚宽博。唐代时盛行对襟齐胸襦裙,亦流行 对襟齐腰襦裙。宋代除了流行对襟中腰襦裙 外,还流行褙子。
对襟,指汉服上衣的一种式样,两 襟相对,纽扣在胸前正中。语出《红楼 梦》第四九回:“独李纨穿一件哆罗呢 对襟褂子。”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3、襦裙——对襟襦裙
对襟跟交领,是汉服几千年来重 要的两种衣领。对襟汉服的款式颇多, 有对襟罩衣(半臂、鹤氅、披衫、褙 子、比甲),对襟上衣(对襟襦、对 襟衫)。
(二)形制——“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五经正义》:“此深衣衣裳相连, 被体深邃。”通俗的说即上衣和下裳相连 在一起,身体包被,不会外露,雍容典雅。
我们前几篇带大家了解了衣裳制,上 衣下裳是华夏最古老的服制。华夏民族讲 究尊崇传统、不忘本初,深衣虽是上下连 裳,但仍在裁剪时分裁再加以缝合。
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 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 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 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 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3、襦裙——交领襦裙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3、襦裙——对襟襦裙
汉服的发展研究
目 录
一二三四
汉汉汉当
服服服代
的的的生
历特发活
史征展中
与
的
形
汉
式
服
一、汉服的历史
汉服,即汉族的民族服装,亦称“衣冠” “汉装” “华服”。
相传始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轩辕黄帝,清代开始汉服在暴力因素下开始衰落。但是 汉服并未消失,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的存活了下来。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绵延四千余年,汉服凝聚着祖先象天法地而 形成的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汉服不单纯只是一件衣服,他是一个伟大文明的缩影,一个伟大 民族的皮肤。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1、冕服
冕服,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 穿的礼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 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 构成。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 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 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 的"十二纹章" 纹样。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二)形制——“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1、曲裾
曲裾是汉服“深衣制” 的一种款式。按照《礼记》 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 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 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 交掩的曲裾。"
(二)形制——“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1、曲裾
(二)形制——“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2、直裾
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 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 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汉代以后, 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 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 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 裾逐渐普及,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
(二)形制——“衣裳”制(上衣下裳,裳指下裙)
3、襦裙——交领襦裙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直到明 末清朝前都是普通百姓(女性)的日常穿着服饰。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 “衣裳”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 下身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