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法气功分类法气功,古称吐纳、调息等等。
它是祖国医学遗产中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活动。
气功的分类按人体内在作用,分为内功和外功;按人体活动的形式,分为动气功和静气功;按外部负荷作用于人体的形式,分为硬气功和软气功(也称轻气功)。
内功以练静为主,主要用于防治疾病。
外功则以练动为主,主要用于强身治病,也用于武术技击防卫。
硬气功主要通过运气、闭气和高度意念集中而作出力量过人的表演,如头撞石碑、腹托千斤、手折钢筋等等。
当然,平常我们所讲的气功疗法,主要指内功和外功而言。
它一般是通过姿势(形)、呼吸(息)、意念(神)三方面的锻炼,达到调整机体内部功能、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修补再生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气功练习侧卧法一般采取向右侧卧,头略前俯,右臂弯屈在身旁,手放在离头约两寸处的枕头上,掌心朝上。
左臂自然舒展,手放在髋上,掌心朝下。
两腿自然弯屈,左腿置于右腿上。
两眼轻轻闭合,口唇合拢,上下牙齿轻轻接触,舌自然放平。
练功者侧卧定当后,即可开始练习气功气功练习动静相兼法在动静的练法和结合上,有的以静(内功)为主,有的以动(外功)为主。
但是,经验证明,总以动静相兼为好。
在动与静的一般结合上,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性格、是否患病等,把动功和静功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锻炼。
例如,在练完静功后接着练动功;也可早晨练静功,晚上练动功,或是在一个时期内以练静功为主,或是以练动功为主,等等。
这些都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妥为运用。
总之,只有把动与静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不致有偏。
气功练习对象区别对待法1. 锻炼的时间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定,总的原则不能使身体过度疲劳。
集体操练也不必强求一律,以舒适为度。
如有空闲时间,身心不感疲劳,可以多练,但不可勉强延长时间,留有余兴,当欲罢不能之时也可适当延长。
2. 男女有别。
如妇女在月经期间可以照常练功,但要减少意念(意守下丹田)活动,以免引起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
气功练习呼吸调整法用鼻自然呼吸,比平常稍慢稍深一些,但快慢深浅要均匀平稳,还应将呼吸调整得细一些,以呼吸时听不出声音为度。
总的要求是:匀、稳、细。
气功练习默念字句法默念字句可使练功者顺利进入练功状态。
默念字句,一般由3个字开始,可逐渐增加,但最多不要超过9个字。
常用的字句是“自己静”,“自己静坐”,“自己静坐身体好”,“自己静坐身体能健康”。
其与呼吸的配合为:第一种呼吸法,默念第一个字时开始吸气,念中间的字时停顿呼吸(中间的字句越多,则停的时间越长),念最后一个字时将气呼出。
第二种呼吸法,吸气呼气后,停顿时默念字句,念完后再吸气呼气,再念字。
气功练习偏差察觉法气功偏差是指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气机凝聚于身体某一部位而发生的各种难以自控的异常反应,常见的表现有:1. 头痛如裹如箍,如压重物,或头部某一部位麻木难忍。
2. 感觉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热流干扰,日夜不休,或滞留于头顶、眉心、胸腹部、腰背部等,或流窜到某些穴位,如风池、百会等。
3. 头晕、头昏、头胀,两足如踏海绵垫,或头重脚轻,终日昏昏沉沉,精神恍惚,摇摇欲倒,有的人因此而发生意外事故。
4. 胸闷,胸痛,胸口有阻塞感,食欲大减,恶心干呕;心悸,大汗淋漓,出现早搏,遗精等。
5. 杂念纷扰,焦虑不安,有的严重失眠,有的昏沉嗜睡,健忘迟钝。
6. 步态不稳,躯干晃动,左右摇摆,前俯后仰,手舞足蹈,不能自控,甚至不自主地颤动数小时之久。
当练习气功发觉出现气功偏差时,应立即停止练习,找医生和气功师帮助纠正。
气功练习偏差防止法1. 不要照书本依样画葫芦,盲目自练,而要请在气功练习方面有经验的人作指导。
2. 不要找非正规气功师传授气功。
有的人根本不懂气功原理也打着气功招牌办班、治病。
如果受其欺骗,跟着练功,就很容易出现气功偏差。
3. 不要不懂装懂盲目自练和过度紧张。
在练功过程中要掌握好“大脑入静、肢体活动和呼吸调整”的要领。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发生气功偏差,也不要惊慌失措,区别症状的轻重,有目的地进行自我调整,或请气功师帮助纠偏,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气功练习偏差自我纠正法1. 放松入静法:拉上卧室窗帘,使室内幽静,患者取卧位,宽衣松带,心平气和,全身放松,气沉丹田,以一手掌心(男左女右)贴脐,另一手覆于贴脐之手的手背上。
力求呼吸自然,脑中无杂念,如一时还松静不下来,可口中默念“松-静-松静……”。
如此静卧15~20分钟,每日一次,持之以恒,症状会逐日减轻或消失。
患者切勿烦躁,否则以烦使意乱,意乱使气乱,反而加重病情。
2. 穴位按摩法:以中指指纹面顺时针旋转按摩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和大椎穴(位于颈后,低头时最突出的第七颈椎下),每日1~2次,每次10分钟,能使全身阴脉和阳脉畅通,乱窜之气得以归经。
3. 经络拍打法:两腿开立同肩宽,全身放松,以手掌自我拍打,要按人体十二脉运行路线进行:从胸拍到手心(先左胸,再右胸);从手背拍到头(先左后右);从头向后拍至足跟,再拍到足背,然后向上经腿前、腹、胸至头面。
每日自我拍打1次,每次轻拍、重拍(如拍衣上灰尘)各1周。
尽量直接拍于肌肤,或隔一层内衣。
古时有“周身拍打百病消”和轻拍生癣重拍活血之说。
因此,上述功法既可自我纠偏,亦可作为防治疾病的医疗气功。
气功练习全身放松法练功者在摆好姿势,调整呼吸后,即应使情绪安定,然后分三条线依次放松各个部位。
第一条线:头两侧→颈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两前臂→两腕→两手背→十指。
第二条线:面部→头颈→胸→腹→两大腿→两膝→两小腿→两脚背→十脚趾。
第三条线:后脑→后颈→背→腰→两大腿后面→两膝窝→两脚跟→两脚底。
按照上述路线,先将意念集中在头部两侧,同时默念“松—,松”,或者默念:“头部,松”,顺序而松。
当第一条线放松完后,则将意念集中在中指端,大约1~2分钟;接着放松第二条线,结束时,又将意念集中在大脚趾端,大约1~2分钟;接着又转入第三条线,放松完后,将意念集中在足底涌泉穴,大约2~3分钟。
当放松完三条线一个循环后,再把意念集中在小腹部的丹田,约3~4分钟。
一般每次做2~3个循环,安静一下,收功。
在默念“松”的时候,如遇到某一部位没有松的感受,或松的体验不太明显时,不必急躁,可任其自然,按着次序,继续逐个部位地放松下去。
默念“松”时要快慢轻重适当,如用意太快太重,可能引起头部紧张;太轻太慢,则易昏沉瞌睡。
上述全身放松法,比较简单易行,适合初学者练习;各种慢性病患者均可采用。
气功练习入静法入静是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思维活动相对单一化,杂念减少,对人体内外环境刺激信号反应减弱,高度宁静,轻松舒适的一种状态。
进入“入静”的状态的要点是:1. 练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凡与练功无关的一切事情都暂时撇开,把心思全部集中到练功上来。
要有一个培养练功情绪的过程,大约需要5~10分钟。
这样就可使练功中杂念减少,易于意守,从而入静。
2. 练功要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
练功入静时,外界的声响很易觉察到。
遇到这种情况,要做到“充耳不闻”。
一般说来,练功者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即使在比较杂乱的环境中也能安静地练好功,达到入静的要求。
3. 练功时要调整好姿势和呼吸。
当姿势不正确,全身某些肌肉不能放松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必然影响入静;呼吸对入静的影响更加突出。
意守是入静的手段,意守某部位之初,均由意守呼吸开始,而呼吸调整直接关系到能否入静。
“息调则心定”,即是上述关系的概括。
呼吸悠、匀、细、缓的活动本身可成为单一良性刺激信息,而有助于入静。
气功练习软呼吸法用口鼻呼吸,吸气时自然地吸入引导到小腹部,随时再将气自然地呼出,然后停顿呼吸,并默念字句,同时舌顶上腭。
字句念完,舌即放下,再吸气。
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
适宜于病重体弱者。
气功练习松弛法1. 身体松弛:练功前可饮适量开水,排除大小便,脱帽,宽解衣带,使全身肌肉完全松弛。
从外观形态上看,要显示出一种松静自然的姿态。
2. 意识松弛:在全身各部分肌肉松弛后,意识上要发出准备练功的信号,排除杂念,把意念集中在丹田或其他部位,经过短时间的大脑入静后,再开始练功。
气功练习松静自然法松静自然,这是气功的基本功,是气功三要素的核心。
1. 全身放松:练功时要做到不耸肩、不挺胸、不收腹、不勉强用力去维持身体的姿势,而要任其自然,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
2. 精神安定:心情舒畅而安定,无所牵挂,思想意识全都集中到练功上来,逐步减少思潮起伏,继而对外界的声音、光线等刺激的感受减弱,有时肢体的重量感觉也逐渐消失。
这种入静状态和睡眠不同,它仍是在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静态。
3. 任其自然:练功时的姿势、呼吸和意守都应该自然进行,而不能过于勉强;所谓“贵乎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气功练习效果检验法经过一段时间练功,练功者往往会感到体内有一股热气流在活动,有时向四肢放射。
有时有轻微的电感应;或者在某一部位有胀、麻、蚁走样的感觉;唾液增多,胃肠功能增强,食量增加;头脑清醒,易于入睡,步履轻健,精力充沛,等等。
这些都是练功后的良好效果。
一般来说,练功效果如何与练功信心有密切关系。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身患绝症的人信心百倍地练功,结果很快就得到康复;也有些练功者,对气功疗法信疑参半,几年下来,效果甚微。
可见练功的良好反应,是练功到了一定火候自然产生的。
练功者绝不可去追求这些“反应”,否则,往往会适得其反。
气功练习循序渐进法气功既然是一种功法,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好的,必须经常地练习,日积月累,才能显示出强身和治病的效果。
停停练练,难以奏效;急于求成,也会事与愿违。
所以不仅要持之以恒,而且要循序渐进。
初练者最好先练习简单易行的放松功,以后再练习其他功法。
选用的姿势、呼吸的方法也要由易到难,入静只能逐步深入。
气功练习仰卧法仰卧床上,枕头高低以舒适为度,头应端正平直,两臂舒展放在身旁,双腿自然伸直,两眼轻轻闭合,口唇自然合拢,上下牙齿轻轻接触,舌尖舐住上腭,全身放松,用意念将气引至丹田。
气功练习意气相随法“意”是指练功者的意念活动。
“气”是人体的真气,它包括呼吸之气和练功家所说的内气(丹田气)。
意气相随是练功者用自己的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和内气的运动,使体内的气息运动和意念活动一致。
1. 进行呼吸锻炼时,要使呼吸随着意念活动缓缓进行,在自然条件下逐步把呼吸锻炼得柔细匀长,好像“春蚕吐丝,绵绵不断”。
2. 进行内气锻炼时,则是练功者以自己的意念活动进行“意守”,并结合呼吸运动去影响“内气”的活动,使“内气”在意念活动的影响下,从“意守练气”到“以意领气”、“气随意行”,进而逐步达到“意气相随”的境界。
例如,气沉丹田或以意引导内气在体内沿一定经脉运行,等等。
当然,从“意守练气”到“意气相随”,不是以意强领,而是在“自然”的前提下,待“内气”形成之后自然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