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知识解答精选
目录
一、什么时候做艾灸最好
二、月经期可以艾灸吗
三、艾灸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四、艾灸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
五、艾灸肚脐的作用是什么?艾灸的疗程为多久
六、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什么时候做艾灸最好
艾灸有很多作用,使用方法也是因人因时间季节而不同:
1、人体有寒证,虚证和一些亚健康症状,比如: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食欲不好,怕冷,月经不调等可以做艾灸。
2、季节:艾灸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为艾灸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的效果好,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最佳。
其次,在冬季,如果经常出现怕冷和感冒,也可以经常艾灸。
3、每天: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4、部位:可以艾灸一些人体的保健穴:中脘,神阙,命门,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如果找不到具体的穴位,经常艾灸腰部和腹部比较好。
月经期可以艾灸吗
女性的月经期出现痛经是可以通过艾灸来进行改善的,但是您如果有子宫肌瘤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话,建议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艾灸对于痛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艾灸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不少的朋友会认为艾灸就是把艾点着,熏一熏、烤一烤就是热呼呼的感觉,实际上做过艾灸的朋友都深有体会知道艾灸时我们会出现不同的灸感。
●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感觉;
●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感觉;
●灸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
●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
这些都是灸感。
灸感的强弱一般代表了经络阻塞的程度。
有灸感、灸感强,说明自身的经络通畅,作用立竿见影,见效快;不过没有灸感也不是就没有效果,而是表示经络中邪气淤积严重,需要一点时间开淤散阻,作用会慢一些。
艾灸时出现酸、胀、麻、热、重、痛、冷等感觉,这是非常好的感觉,这说明艾灸的纯
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了。
我们每个艾灸患者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因此艾灸时出现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对艾灸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各种反应,可参考对照如下。
1.艾灸时出汗、发热,表示我们体内有湿热症。
2.艾灸时四肢出现麻痹、痛、放射感发凉,表示有瘀滞寒症。
3.艾灸后头玄脑胀,表示肝火旺。
4.艾灸后皮肤微痒,艾灸后出现疲乏无力,表示说明气血两虚,元气亏损严重。
5.艾灸后出现大汗或晚上盗汗、手脚胀,某部位出现湿疹,属于体内湿重阳虚(属排毒现
象)
6.艾灸后出现腹胀上下通气,说明身体上虚下寒,应及时排出脏腑阴浊之气,七七之后身
清气爽。
7.艾灸时如皮肤无热感,说明患有寒痹,灸后穴位出现水肿、湿重,表示水分运化失调。
8.艾灸后体内阳气启动,自动循经而行,推动气血,如在足颈上有发酸、麻痹、震颤、发
抖此乃将中风之先兆。
9.艾灸时或后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等,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凉气,
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这是排风寒的反应。
10.艾灸时或后烦躁易怒,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反应。
这都郁气的外排的应。
特别是性
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
11.艾灸时或后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粘稠大便。
头面肿、乃至全
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等这都是排痰湿表现。
12.艾灸时或后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这都是外排
火热邪毒的反应。
13.艾灸时或后有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痰中带血丝血块或经血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
烂肉等这都是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14.灸后在穴位或经络脏腑出现不同症状的反应,都说明此人脏腑相应部位有病灶。
在治疗
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排病反应,都是你体内的病灶的体现,应及时进入治疗,坚持施灸。
艾灸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
艾灸有副作用吗?初识艾灸的人都有这样的担心。
艾灸是一种纯天然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为身体补充阳气,尤其适用于阳虚体质。
艾灸有补泻的作用,对于阴虚火旺热症体质的人,要先从泻法开始,滋阴的同时再调理阴阳的平衡。
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会产生不适,就会被理解是所谓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议应该到专业的地方进行指导。
比如专业的艾灸养生馆。
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
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
正是因为它的绿色天然一直流传至今。
艾灸疗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其实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副作用,关键在于怎么去处理。
和其他治疗方式比起来,艾灸的副作用算是最小的,是唯一可长期用于自我保健的方法。
艾灸肚脐的作用是什么?艾灸的疗程为多久?
艾灸肚脐,中医叫做脐疗。
脐疗是一种颇具中医医学特色的古老而又新兴的外治疗法。
早在《内经》及《难经》中,就有关于脐与脐疗的论述,在之后的历代医籍也都有大量散件记载。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Hilum therapy ),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功效
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艾灸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在强身保健、祛病防病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足三里穴作为一个常用穴,在艾灸保健时是不可或缺的。
艾灸足三里不仅仅在治疗疾病方面能够“百病皆治”。
与其它多数穴位还不同的是,足三里是自古至今的日常保健要穴。
在选择艾灸保健的穴位中,足三里无疑是首选的穴位。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之所以称它足三里,一是因为此穴位于膝下3寸;二是因为此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
“里”字含宽广之意,古代“井田制”九百亩为一方里,故以足三里寓其治病范围广泛。
其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唐代王焘在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中如是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则令人气上眼暗,以三里下气。
日本古人有“莫与没有灸足三里的人在一起旅行”一说,中国民间甚至流传灸一次足三里等于补一只老母鸡的说法。
而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其实就是在足三里行化脓灸的意思。
艾灸足三里用于防病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早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
在五行学说中,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尤善健脾和胃。
凡胃肠道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调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
所以,调补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艾灸调整人体的机能具有整体性,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与艾灸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