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刑法学》总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1997年刑法典一共有条文( B )
A.384条
B.452条
C.412条
D.502条
2.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D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3.有权对刑法作出司法解释的是( A )
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检察院
D.国务院
4.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D )
A.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饮用水中投放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打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开枪射击乙,但击中了乙身后的丙。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C.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失足掉进下水道摔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丙开枪,且均击中丙的心脏。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5.至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 B )
A.一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B.一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C.两个单行刑法和五个修正案
D.两个单行刑法和八个修正案
6.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明知孩子丙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
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B )
A.均为直接故意
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7.下列情形不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质的行为是( D )
A.紧急避险
B.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
C.依照法令的行为
D.假想防卫
8.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是丙逼我把你父亲退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
甲信以为真,便放走乙。
关于本案,正确的是( B )
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
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D.甲成立故意伤害未遂(不能犯)
9.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 B )
A.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
B.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C.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
D.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过失犯罪
10.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D )
A.犯罪行为的个数
B.犯罪结果的个数
C.犯罪意图的个数
D.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个数
12.死刑只适用于( B )的犯罪分子。
A.屡教不改
B.罪行极其严重
C.累犯
D.抢劫犯
13.2009年1月,甲(1993年4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011年3月20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月被抓获。
关于本案,正确的是( A )
A.根据从旧兼从轻,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八)》
B.对甲故意伤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甲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可以适用死刑
D.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14.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
A.应当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刑罚按“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B.应当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刑罚按“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C.不应撤销缓刑,对所发现的罪按刑法的规定直接判处刑罚
D.不应撤销缓刑,但对所发现的罪应按刑法的规定从重处罚
15.甲因故意杀人罪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流产,一个月后,甲被提起公诉。
下列正确的是( A )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不是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流产
16.我国刑法对溯及力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 B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7.李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与邻座一乘客发生口角,争执中李某将该乘客打成重伤,李某的行为( B )
A.适用新加坡法
B.适用中国刑法
C.适用第三国法
D.中国刑法、新加坡法都可以
18.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 A )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应受刑罚惩罚性
19.刑法解释,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可分为( B )
A.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B.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C.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
D.学理解释和文理解释
20.关于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 )
A.甲向乙毁容,乙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甲将乙的裤子点燃,乙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甲在乙家放火,乙为救人冲入屋内被烧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D.甲在高速路将乙推下车,乙被后面的车辆撞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21.关于不作为犯,错误的是( A )
A.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
甲不救助他人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在工作时,不小心使用一根铁钻刺入他人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伤者送完医院救治而是逃亡外地。
医院证明即使伤者送往医院,伤者也会死亡,甲不送伤者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掉入河中,甲因为天冷不愿下水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他人来救助时,小孩死亡。
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
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23.下列何种犯罪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A )
A.报复陷害罪
B.诬告陷害罪
C.伪证罪
D.间谍罪
24.李某为防止偷苹果,在苹果园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苹果不慎触电,经医院抢救,不治而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态是什么?( 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5.甲(17岁)和乙(15岁)共同盗窃( B )
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B.甲单独构成盗窃罪
C.乙单独构成犯罪
D.甲乙都不构成犯罪
26.甲为偿还赌债将本村的一台正在使用的变压器偷走卖掉,甲的行为属于哪种犯罪现象?( C )
A.结合犯
B.吸收犯
C.想象竞合犯
D.牵连犯
27.关于犯罪主体,正确的是( C )
A.甲(女,40岁)吸毒后强制猥亵孙某(智障女,19岁),因强制、侮辱妇女罪的主体只能是男性,故甲无罪
B.甲(15岁)携带自制火药抢劫妇女的包,甲不构成抢劫罪
C.甲(15岁)非法拘禁他人,甲不构成犯罪
D.甲是法官,可以构成放纵走私罪
28.关于过失犯,错误的是( D )
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才成立过失犯
B.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C.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
D.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29.甲雇佣A杀B,说明不要造成其他后果,A向B的住宅投放炸弹(周围没有其他人与物),结果将B的妻子炸死,但B安然无恙。
关于本案,正确的是( A )
A.甲与A构成共同犯罪
B.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A对B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B的妻子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D.A成立故意杀人罪,甲不成立犯罪
30.关于正当防卫,错误的是( C )
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
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
C.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
D.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31.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想报复,在甲的菜中拌入毒药。
但甲久久未归且乙害怕法律制裁,乙打消杀人念头,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正确的是( B )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32.关于共同犯罪,正确的是( D )
A.甲乙应当预见山下有人而未预见,扔石头将丙砸死。
甲乙具有共同过失,构成共同犯罪
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蔽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C.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D.交警甲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33.关于教唆犯,正确的是( A )
A.有的教唆犯是主犯,但所有帮助犯都是从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