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学科教学动态与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教学动态与发展趋势

语文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讲座要点:•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三、今后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一、当前学科教学的改革动态课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先进理念得到提升•从语文课程改革来说,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清楚地显示了不同于以往改革的鲜明特色。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过七次大的改革,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理念。

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就是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科性质广为认同•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备受争议:有工具说;有思想说;有人说“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争论一直不休。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三)教材建设百花齐放•新课程实验以来,人教版教材不再一统天下。

就教材而言,那真是“百花齐放”。

•目前,语文教材共有十多个版本,主要有以下几家: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广东版、山东版、人民版等。

(四)教学改革回归理性•经过十年的曲折探索与思考,我国语文教育逐步回归理性。

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了:•1.“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呼声强烈•十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成绩是显著的,但困惑也是显然的。

•很多教育工作者大声呼吁:去掉语文教学的浮华,坚守语文教学本真。

并在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确立了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大声呐喊•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表态的知识层面。

•新的课程标准则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指导学习”成为主流•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体现了以人为本。

•一个可喜的的局面是:•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教课文”转向“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强调注重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4.“对话教学”被热捧。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相互生长的。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满堂灌”已经走向末路,“一言谈”也失去了地位。

•5.“有效教学”广泛流行•“有效教学”近年来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

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在关注质量、关注效率。

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一些学校的旗帜,•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发生于个体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者建构和内化新概念、新知识是基于他们当前和过去的知识经验。

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6.人文精神成为课堂教学中新的追求。

•以前的教学,注重“传道”,总以正统的标准来要求、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思想,总是求同舍异。

现在的教学,注重对传统的重新审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求异”。

所以,“一花一世界”成为“时尚”。

••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是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技能的培养。

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是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必然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

(五)评价方式呈现多元•以前的学业评价,往往是“一张试卷”,再加上“平时”表现。

•现在的学业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家长等;内容有过程评价、阶段评价、终结评价等;方式有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

•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因而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成了学校最具导向作用的改革,也是能否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转变的关键之一。

鉴于此,不少学者对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对于学业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但从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显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六)研究学习良莠不齐•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个新鲜的事物。

我们看到,现在的研究性学习,良莠不齐。

•一般说来,在城市中学落实的较好,而在县城及农村中学总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割舍”了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深刻的意义:•(1)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语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七)选修课程备受关注•新课程以来,关于选修课的开设一直备受争议。

起始,教师们都认为选修课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都为此而叫好。

当进入选修课以后,才发现选修课离考试还有距离,于是,认识发生转变,觉得选修课好似“鸡肋”。

在教学中,也缺少了应有的热情。

•考什么,教什么,于是,选修课遭遇尴尬。

随着课改的深入,考试内容的调整,这种现象必将得到改变。

二、当前学科教学的现状透视•新课程改革总体上说,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出现很多新问题,很多怪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语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例如阅读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个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段训练目标而选定的一个“范例”。

编者的初衷是通过它的教学完成目标体系的。

•事实上我们简单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所面临的文章浩如烟海,而我们要学的课文仅是沧海一粟,就学习这几篇课文本身,能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想通过学习这几篇课文在阅历上增加一些知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掌握一些阅读的知识,学会一些阅读的技能。

以便日后自己读书、自己学习。

这样看来,教教材不是目的,而是载体,是手段。

我们不要本末倒置,陷进“只教教材”的泥潭。

•对策: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二)是讲堂,而非学堂“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应该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可是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70%的老师仍然热衷于这种教学方式,总之理由堂堂正正:教师讲不到,学生不会,考试怎么办;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完成怎么办。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对策:由“讲堂”转向“学堂”。

(三)重结果,而非过程与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偏重结论,轻视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诽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扼杀和个性的一种摧残•课堂上,我们学生习惯于老师给现成的答案,既不去动脑,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读的字甚至不知道借助课文注释和字典解决,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居然没有划过一点痕迹,只把课后的问题抄在书上或笔记本上,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们重视得也不够,如:•练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会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对策:由偏重结论转向重视过程和方法(四)重教化,而非教语文•一是把语文讲成政治。

如《太阳》一课。

教师不是上说明文,而是政治课。

•二是把语文讲成历史。

如讲《草船借箭》从“三顾茅庐”讲起,差一点讲到了“三国归晋”了。

•三是作文教学太注重“思想性”了,连评语也劝诫学生“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说了很多,唯独不见对“写法”的指导。

•对策:由教学的随意性转向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五)搞题海战术,而非语文训练•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和地位的曾争论不休,反反反复。

很多老师深迷茫。

•关于语文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两大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语文训练,新课程标准只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围绕这些“点”设计大量的习题,再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