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生命科学学科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答题提示:选择题和简答题均在答题纸上作答,务必准确填涂个人信息!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1.下列科学家中,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是()A.林耐B.沃森和克里克C.施莱登和施旺D.达尔文2.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可以鉴定不同物质的存在。
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试剂是()A.班氏试剂B.碘液C.双缩脲试剂D.苏丹Ⅲ染液3.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A.蛋白质 B.糖类 C.水D.无机盐4.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清晰的细胞①如下图所示。
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为此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①A.向右上方B.向左上方C.向右下方 D.向左下方5.无机盐在生物体内起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钙易导致人体肌肉抽搐 B.缺锌易造成人体生长发育不良C.碘吸收过少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 D.铁是叶绿素分子必要的合成元素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糖类的储存形式依次是()A.乳糖和糖原 B.淀粉和糖原 C.麦芽糖和乳糖 D.葡萄糖和乳糖7.下列各种物质中,属于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8.人体患“脚气病”是由于缺乏( )A .维生素AB .维生素BlC .维生素CD .维生素D 9.下列能正确表示核苷酸结构的是( )10.下列不属于细胞膜成分的是( )A .磷脂B .纤维素C .胆固醇D .蛋白质11.右图中a 、b 、c 、d 表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其中属于主动运输方式的是( )A .aB .bC .cD .d 12.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A .核仁B .核糖体C .高尔基体D .线粒体 13.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 .酵母菌B .水绵C .颤藻D .甲型H1N1流感病毒14.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要宿主细胞才能增殖B .都含有核糖体C .都含有DNA 和RNAD .都不含蛋白质 15.能正确反映温度和酶催化效率关系的是( )16.下列反应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 .葡萄糖+葡萄糖→麦芽糖+水B .甘油+脂肪酸→脂肪+水催化效率温度A温度B温度C温度DC .核糖核酸+水→核糖核苷酸D .丙酮酸→二碳化合物+CO 2 17.下列试管中,能产生大量气泡的是( )18.ATP 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是ATP 和ADP 相互转化的简要过程,其中X 代表的是( )A .PiB .C .CO 2D .H 2O 19.下列不.属于光反应产物的是( ) A .O 2B .糖类C .NADPHD .ATP20.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把紫苏先在暗处放置12h ,然后将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遮住(见右下图)。
光照一段时间,用酒精去除色素后再加碘液。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照光处不变色,光合作用产物为蛋白质 B .照光处变色,光合作用产物为淀粉 C .遮光处不变色,光合作用产物为蛋白质 D .遮光处变色,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2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A .检测叶绿体色素在细胞内的分布B .准确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含量C .验证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其颜色D .测量叶绿体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 22.右下图为某小组研究酵母菌和乳酸菌呼吸方式的实验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小油滴的移动方向是( )A .不移动B .向左移动C .向右移动D .左右移动23.人和动物通过特定的感受器获取外界信息,下列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A.红外感受器 B.嗅觉感受器 C.光感受器 D.声波感受器24.将浸有稀硫酸的小纸片贴在牛蛙的左后肢剥去皮肤的部位,该牛蛙无反应。
这是因为破坏了牛蛙反射弧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纤维C.传出神经纤维D.效应器25.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缩手反射 B.膝跳反射 C.望梅止渴 D.吮奶反射26.在对两只正常的小狗进行条件反射实验时,单用铃声刺激,不给食物,甲狗流出唾液,乙狗未流出唾液。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铃声对甲狗来说是条件刺激B.铃声对乙狗来说是无关刺激C.食物对甲狗来说是无关刺激D.食物对乙狗来说是非条件刺激27.人在激动时,往往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强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均弱28.下列内分泌腺中,能分泌两种参与血糖调节、作用相互拮抗的激素的是()A.胰岛B.肾上腺C.甲状腺D.生殖腺29.下列疾病因缺乏激素而引起的是()A.呆小症和侏儒症 B.巨人症和糖尿病C.夜盲症和脚气病 D.大脖子病和软骨病30.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理的膳食是一生健康的基础。
下列饮食习惯中比较合理的是()A.不吃含脂肪的食物B.经常食用高能量的甜食C.偏食肉类,不吃蔬菜 D.拒绝食用“垃圾”食品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一)细胞结构与功能(6分)下图是生物细胞结构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写文字)。
31.图右半部分所示的是(动物/植物)细胞结构,判断依据是其具有细胞结构【】。
32.图中细胞器【】几乎存在于所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细胞器【】。
33.细胞的功能与形态结构相统一,如植物的根尖细胞没有结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14分)下图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4.反应①的名称是_________,其反应场所是 ;该反应将光能转化为_____ ___。
35.反应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其反应场所是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过程。
36.近年来,上海市郊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拥有现代化设施的玻璃大棚中栽种各种优质作物。
右图为玻璃大棚示意图,据右图回答:大棚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材料制成,是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以有利于光合作用 阶段的进行。
大棚还配置了CO 2气体发生器,因为CO 2是光合作用 阶段的原料,通过一系列反应将其转变为 。
37.CO 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是最常见的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某学生兴趣小组用真空渗水法探究影响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结果总结如下表。
(1)为探究CO 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应将组3中的温度控制为____摄氏度。
组别5没有叶圆片上浮的原因可能是___。
A .温度过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没有氧气产生B .光照强度较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没有氧气产生C .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没有氧气产生D .溶液中无NaHCO 3,叶肉细胞无法存活,因而没有氧气产生 (2)通过组别____和_____的数据可推知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三)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7分)下图中编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物质(【 】中填图中字母或编号,横线上写文字)。
38.过程①称为___________,其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过程③称为 ;过程①③④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 】。
39.人体摄入的葡萄糖经过过程①生成的物质A 是____________。
40.人体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原因是图中的物质D 可发生____________作用,产生的氨基可转变成_________,再随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四)生物体内神经信号的传递(8分 )41.右图为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结构模式图。
请回答: (1)图中①、②、③所组成的结构名称是 。
(2)结构⑤与结构①融合,⑤中的物质以 的方式进入②。
(3)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有两种方式:在一个神经元 内或一段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递,在神经元之间可通过被称为____________的化学物质传递。
(4)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电位变现为;当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此时膜电位表现为;兴奋的产生是离子内流造成的。
(5)请用箭头在右图方框内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
(五)生物体内的激素信息传递(5分)下图表示体内血糖调节的基本方式,图中①、②表示生理过程,激素A、B作用于肝脏时分别促进过程①、②。
回答下列问题(【】中填图中字母,横线上写文字)。
42.据图分析,人体严重缺乏激素【】,可导致糖尿病。
43.在血糖调节中,与激素A 有相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
A.性激素 B.催乳素 C.肾上腺素 D.促甲状腺素44.图13中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均很低,但它对血糖稳定的调节作用却是显著的,这说明激素的调节作用具有性;激素A在脂肪细胞和肝脏细胞上有其特定受体,说明激素作用具有_________性。
45.下列趋势图中,可表示正常人餐后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
金山中学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生命科学学科期末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一)细胞结构与功能(6分)31. 植物⑦⑨⑪(写出一个即给分)32. ⑥⑩⑪33. ⑪(二)光合作用(14分)34. 光反应类囊体(膜)/基粒活跃的化学能35.暗反应/卡尔文循环叶绿体基质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36. 光反应暗反应糖类/有机物37.(1)25 C(2)2 3(三)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换(7分)38. 糖酵解细胞质基质三羧酸循环④学校名录参见: http:/ /www.zxxk. com/wxt/list. aspx? ClassID=306040. 脱氨基作用尿素(四)生物体内神经信号的传递(8分)41.(1)突触(2)胞吐(3)生物电神经递质(4)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钠(5)(五)生物体内的激素信息传递(5分)42. B43. C44. 高效特异4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