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最早的署名是?答案:华阳洞天主人2.下列哪一个不是元杂剧《西游记》的情节?A.三打白骨精B.过女儿国C.过火焰山D.收白龙马答案:A。
元杂剧作者是杨景贤,情节为唐僧出身,启程,收徒,过女儿国和火焰山,最后取经成功。
判断: 现存的《西游记》杂剧,研究者多数推定是明初杨景贤所作。
——是3.“魔以心生,亦以心灭”是哪个派系的说法答案:佛家4.从()开始,近代小说研究者认定,《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但是,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对此表示怀疑答案:鲁迅。
见《中国小说史略》判断:现在一般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是5.在《》里,已经出现了后来孙悟空形象的前身猴行者。
A.大唐三藏取经诗话B.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C.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D.大唐西域记答案:A。
宋末元初。
还出现了沙僧形象的前身深沙神6.下列哪一个不符合奋斗精神的主题?A.孙悟空大闹天宫B.唐僧西天取经C.唐僧历经磨难D.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答案:A。
明显的反抗主题7.“放心”一词语出()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答案:B。
出自《孟子告子上》判断:求放心出自大学。
一一否8.玄奘法师写的书是()A.三藏法师传B.西游记平话C.淮安府志D.大唐西域记答案:D。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他的徒弟慧立写的,注意区分选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作者是()答案:慧立判断:三藏法师传是立慧所写一一否(注意,是慧立,坑!)9.《取经诗话》中没有出现哪个形象的影子或者原型()A.沙僧B.白龙马C.白骨精D.猪八戒答案:D判断:《取经诗话》中已经出现了孙悟空原型的形象?——是(除了猪八戒)10.“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一句出自?答案: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作品,评价《西游记》单选:鲁迅曾说哪部小说:“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答案:《西游记》11.谁认为《西游记》这部小说是“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答案:胡适。
单选:胡适认为《西游记》是?答案:滑稽小说判断:胡适认为西游记是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是12.《西游记》故事演化过程,不正确的是:A.妖魔的人性与兽性逐步结合B.逐步演化为具有社会内容的神魔小说C.书写的历史渐渐脱离历史真相D. 深奥化答案:D13.《西游记》最主要的角色是()答案:孙悟空。
不是唐僧。
(西游记之前的作品里主要角色是唐三藏)单选:西游记中孙悟空属于()答案:第一主角14.《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于放纵”,其中不属于孙悟空取经前的放纵行为的是?答案:闹西天。
行为是闹龙宫、地府、天宫。
15.孙悟空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这三段情节是在《西游记》的哪一部分答案:前七回。
第八回开始写唐僧准备取经以及观音游说的故事。
选择:孙悟空大闹天宫一直写到第几回?答案:第七回16.皇帝轮流做,今年来我家”是孙悟空在什么时候说的?答案:被如来佛收拾前。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所寄托的群众心理?A.追名逐利B.超越生死C.挑战皇权D.征服自然答案:A18.《朴通事谚解》是哪个国家的一部古汉语书?(B)答案:古朝鲜。
根据姓氏即可判断。
19. 四圣试禅心中哪一个没有通过考验答案:猪八戒20.唐三藏最后把什么给了二尊者来换取经书?答案:紫金钵盂。
是唐太宗送给他化缘的。
二尊者为阿傩、迦叶判断:唐僧师徒四人在西方净土雷音寺取经楼没有受到阿傩迦叶敲诈。
——否21.孙悟空抵挡不住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时去向谁求助了答案:南海观音菩萨。
红孩儿被观音收去做了善财童子22. 第七十七回书唐僧师徒路过()被妖魔抓住,妖魔还扬言将唐僧夹生吃掉答案:狮驼山。
狮驼山的妖怪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坐骑和如来的娘舅23.西游记小说开头写孙悟空的师傅是()答案:菩提。
菩提打扮似道士,身份似佛教中人(封神榜中说他是如来师兄弟,袁说是如来第二个徒弟)。
应该是亦佛亦道。
24. 要用一万个小儿的心肝给国王煎汤敷药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国家答案:比丘国。
因此又称为“小儿城”25. 在朱紫国唐僧师徒遇到的妖怪是?答案:金毛犼。
这是观音的坐骑。
判断:观音菩萨的跨下所骑的是金毛犼一一是26.()在五杂俎中提出,《西游记》就是“求放心”之喻。
答案:谢肇淛判断:谢肇淛在《五杂俎》里面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体现出“求放心之喻”。
——是27.《西游记》中,机智好斗,玩世不恭,喜欢揶揄神像的是()答案:孙悟空28.“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是《西游记》第几回的回目?答案:第三十三回30.历史上陈玄奘历时多久从天竺诸国取经回来?答案:17年(629-645)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游记》中的神佛带有世俗特征。
B.《西游记》没有完全摆脱崇敬神佛的境界C.《西游记》是一个矛盾的作品D.《西游记》的主题是历经万难总能成功答案:D。
摆脱困难,摆脱束缚方面理解32.明代出现了多种西游记的注释本,大部分是佛教徒来做的。
——否判断:清代《西游记》的注释本,大多数是由道士或者准道士们做的,他们都是根据《西游记》主体故事西天取经来提升出的解释。
——否(不是根据西天取经)33.《西游记》故事的演化过程,与书写的历史渐渐脱离历史的真相有关。
——是34.《朴通事谚解》一书中介绍的西游记平话中还未出现道家神祗。
——否。
出现了车迟国斗法,已属于道家判断:研究者从古朝鲜汉语书《朴通事谚解》中发现在元代末年有一部《西游记》平话。
——是35.孙悟空形象是作者个人的理想寄托。
——是36.《西游记》可以看成是复调小说。
——是37.作者有意通过描写孙悟空对抗三界的情节来表达人民对于权威的反抗。
——否(不是有意)38.从《大唐西域记》一直到《西游记平话》,西游故事存在一步步魔幻化的倾向。
——是39.《西游记》的故事本身不适合简单化的主题总结。
——是判断:过去那种简单总结《西游记》主题的方法,可能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否40.《西游记》之所以没有成为一部单纯的宗教说教书,是因为作者注入了寻常的世态人情。
——是41.袁世硕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表达出人们对现实当中主宰世界的皇权不可动摇观念的挑战。
——是43.明朝万历皇帝宠信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之流以烧炼符咒、进长生术而做了高官一一否。
应该是嘉靖皇帝44.《西游记》中对神佛的描写一贯是高高在上、超凡脱俗,不可亵渎的。
——否。
赋予神佛以世俗化的性情,有着一定程度的讽刺意义。
判断:《西游记》中在民间信仰当中最圣洁、最慈悲的如来佛(观音菩萨),受到尊重。
——否判断:《西游记》表现出对如来佛的畏惧。
——否45.《西游记》重新展现佛、道两家神灵的面貌,却发生逆向性的转化,将神佛从天上拉回人间来,还给他们世俗人的性情、品格。
——是判断:宗教家是把人变成神,《西游记》发生了一个逆向性的转化,就是将神佛从天上拉回人间来,还给他们世俗人的性情品格。
——是46.《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猪八戒他们的嘴巴,对于宗教教义提出了质疑。
——是47.《西游记》是汉族人独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否。
不是独立创作,成于众手,世代累积,借鉴很多元素,也不一定仅仅是汉族人49.在明清时期,从心学角度解说《西游记》是比较普遍的?——是判断:明清时代大多数对《西游记》的解说,都是用心学的理念来解释的。
——是50.鲁迅不同意胡适的《西游记》“游戏说”?——否51.《西游记》故事本身就含有道家的“金丹大旨”?——否52.阿傩、伽叶要人事的情节,突出了对小说作者神佛的顶礼膜拜之意。
——否53.《取经诗话》表明,唐玄奘天竺取经的故事离开了历史事实,发生了虚幻化。
——是54.《西游记》中孙悟空可以锁亦佛亦道,也可以说不佛不道。
——是判断:孙悟空是一个自然化育的神猴,它既不属于佛,也不属于道。
——是55.《西游记》每个时代的解说着,都免不了用各自时代流行的理念,话语来解释作品,这就与小说的距离越来越近。
——否(越来越远)56.孙悟空形象,多少带有希望能够自由地掌握世界改变世界的愿望——是57.在《西游记》中,一切都被世俗化了。
——是58.《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反映——否59.孙悟空闹冥府反映人们希望摆脱宗教枷锁制造的阴森可怕的那些神灵那种境界的精神威慑一一是60.《西游记》平话,还是一个佛教宣扬佛法的取经故事。
——否61.在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在取经途中降服了,这是后来沙僧的前身。
——深沙神62.西方如来佛所在的寺庙是净因寺一一否(雷音寺)63.西方崇尚英雄主义一部西方小说常常会出现多位主人公一一否(个人主义)64.现在流传下来的西游记元杂剧有十本?——否(6本)65.西游记中孙悟空对三界的对立和征服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威慑和惧怕一一否66.孙悟空的来由充满神秘性可能来自道教——否68.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不是作者个人的,而是集体的,体现了社会性集体性的人的普遍性的愿望心理。
——是69.不管读者是否能够意识到故事情节隐含的奥秘,在孙悟空的反抗和反抗宣言里,读者都能分享到快意、欣慰,感到振奋。
——是争议题(未见过)从孙悟空身上不可以总结出什么主题一一金丹大旨(未见过)《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描述正确的是深奥化29.小说中对孙悟空的否定态度主要表现在()A.行为描写B.韵语诗词C.形象描写D.语言描写答案:A(我认为是B)67.文殊菩萨曾带领着文殊菩萨等四位女神变化成一母三女,来考验唐僧师徒取经有没有坚定的意志一一否(应该是观音菩萨,此题可能有问题)42.《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的作为的时候是赞扬的、肯定的,但是在小说情节所附加的部分,韵语、诗词,《西游记》孙悟空就受到了贬抑,表现出重调的特点。
——否(可能是对的)(未见过)48.《西游记》的孙悟空有借鉴《罗摩衍那》的成分。
——是判断:吴承恩《西游记》的题材并不仅仅是从印度传过来的。
——是判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来自于《罗摩衍那》中的神猴”这一说法已经成为定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