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疾病健康宣教资料(目录)一、新生儿败血症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三、新生儿肺炎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五、新生儿黄疸六、新生儿颅内出血七、新生儿脐炎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九、新生儿溶血病十、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细菌侵入宝宝身体的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
在目前来说,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在早产宝宝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1、吃奶减少吸吮无力:新生宝宝吃奶量明显减少,吮乳时间短而且无力,吃奶时容易呛奶,好像不懂得饥饿。
2、哭声低微如猫叫”:败血症的宝宝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低微。
3、体温不升,手足发凉:新生儿患败血症时,体温很低,测体温时在35.5℃以下,宝宝手足会发冷。
4、全身软弱四肢少动:败血症的宝宝四肢及全身软弱,拉伸上肢,也没有明显的屈曲反应,一松开宝宝的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也不会抓紧妈妈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动。
5、反应低下、昏昏欲睡:败血症的宝宝在受到刺激时,反应能力低下,不会做出适当反应,例如惊醒、注视、微笑等,会表现得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6、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时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7、体重不增:败血症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会超过正常范围,在体重增长期体重也不增加。
8、严重败血症会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
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
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感染的途径有以下3种方式:1、宫内感染:妈妈在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
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预防1、做好围生期保健: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
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
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
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院指导:1、坚持母乳喂养,母乳热量高,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都适合小儿的消化能力及需要,母乳内含有维生素、酶及抗体,直接哺乳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并可促进母亲子宫早日恢复。
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咽下空气排出,然后右侧卧位,防止溢奶。
2、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每次添一种辅食,观察3-4天后,如婴儿反应良好,大便正常,再逐渐增加容量及次数。
加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淡到浓逐渐增加。
小儿患病时或炎夏季节,应延缓增加新食品。
喂食缓慢进行,不可过饱,喂食时不让小儿说话、哭闹,以免呛食。
3.注意宝宝个人及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食具用具应宝宝自己一套,并注意定期消毒,可以沸水中蒸煮30-60分钟;另外喂食后应喂开水两三口以清洁口腔,以免肠道感染。
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发生。
4.注意保暖,勤更换尿布,以免引起宝宝体温下降、受凉发生。
加强体格锻炼,多作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
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时,不去或少去人多的场所。
5.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体温、喂养、全身皮肤有无异常,如有高热,应头部冷敷,松开包裹,多饮水,用温水擦浴,并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有面色,口唇发青,四肢末梢指甲发紫等缺氧症状请及时来医院就诊;如宝宝出现拒乳,少哭不动,精神不佳等异常症状也应及时来医院求诊。
6.婴儿啼哭首先应考虑:是否饥饿、温度过高、过低或卧位不适,是否尿布潮湿,是否腹痛或外伤,或臀红,腋窝、颌下、耳后等处皮肤潮湿而潮红糜烂。
7.出生时有面色发绀缺氧,且有用氧气治疗的宝宝的应注意观察宝宝眼睛的情况,如双眼出现晶状体浑浊,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至失明等症状请及时来医院就诊;另外若宝宝有出现脑部损害者请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高压氧的治疗,以便宝宝未来脑部以及神经系统更好更健康地发育成长。
8.关于预防接种:您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免疫计划了,请一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宝宝的健康。
宝宝在患病期间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这时您要请教医生能否继续打预防针。
打预防针后有时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甚至会出现全身体温上升,也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这些反应都无需处理,只要您让宝宝适当休息,多喝开水即可,当红肿较严重时,用干净毛巾热敷。
但若反应无好转,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大多数是通过口服药丸来进行免疫,请注意服用此白色药丸时应该用凉开水送服或直接含服,且在服用前一小时及服用后一小时内不可喂奶或饮热水,切勿用热开水或人奶喂服。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
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
本病是因为缺乏由Ⅱ型肺泡细胞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PS)所造成,表面活性物质的80%以上由磷脂(PL)组成,在胎龄20~24周时出现,35周后迅速增加,故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的原因有:①早产:小于35周的早产儿Ⅱ型细胞发育未成熟,PS生成不足;②缺氧、酸中毒、低温:均能抑制早产儿生后PS的合成;③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其胎儿胰岛细胞增生,而胰岛素具有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延迟胎肺成熟;④剖宫产:因其缺乏正常子宫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促进肺成熟,PS相对较少;⑤通气失常:可影响PS的合成;⑥肺部感染:Ⅱ型细胞遭破坏,PS产量减少临床表现患儿几乎都是早产儿,足月儿仅约5%。
产母病史常示贫血、产前子宫出血、剖宫产、臀位产和多胎儿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和分娩异常。
出生时心跳、呼吸亦可完全正常。
一般出生后立即开始或在6小时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青紫,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并进行性加重。
胸腹呼吸动作不协调,呼吸由快转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青紫明显。
经急救后呼吸可好转,但过后又复发,常呈原发性发作,程度渐次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间隔缩短。
体温不稳定,往往不升。
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内。
部分病例经治疗病情渐渐缓解,病程如能超过72小时,肺成熟度增加,则多数患儿能逐渐康复。
预防:做好孕妇保健,防止早产。
及早治疗糖尿病孕妇,剖宫产尽可能推迟到分娩发作后施行。
对可能早产、羊水振荡试验阴性、L/S<2或PG<20mg/L的孕妇,如无严重高血压或感染者,可在分娩前1~7天口服倍他米松0.5mg或地塞米松0.75mg,均1日3次,共2天;或静注氢化可的松100mg,每12小时1次,共4次。
对可能发生本病的早产儿,尤其是气管内抽吸物无PG或胃液振荡试验阴性者可滴入1次表面活性物质150mg/kg,12小时后可再滴1次。
预后:病死率很高,早期应用加压辅助通气者大多可以存活。
存活72小时以上者如无严重并发症,患儿常可产生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使病情逐渐好转。
并发脑室出血者预后恶劣。
护理措施(1)氧疗护理①持续正压呼吸(CPAP)给氧:早期可用呼吸机CPAP吸氧(鼻塞接呼吸机行CPAP通气)或用简易鼻塞瓶装法。
压力为0.49~0.98kPa(5~10cmH2O)。
②气管插管给氧,如给纯氧CPAP 后,病情仍无好转者,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加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方式。
(2)气管内滴入表面活性物质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吸净气道分泌物。
抽取药液,从气管中滴入(患儿分别取平卧、左侧、右侧卧位),然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使药液迅速弥散。
用药后4~6h内禁止气道内吸引。
(3)保暖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2℃~24℃,肤温在36℃~36.5℃,以降低机体耗氧;相对湿度在55%~65%,减少体内水分丢失。
(4)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每日所需热卡计算奶量,保证机体营养所需。
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高营养液。
(5)严密观察病情随时把握病情变化,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
有条件使用监护仪和专人守护,认真做好护理记录,与医生密切联系。
(6)做好消毒隔离注重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7)健康教育做好家属接待与解答工作,让家属了解治疗过程,以取得最佳配合,同时做好育儿知识宣传工作。
健康宣教1、重视患儿的触觉。
视觉及听觉的需要,安慰家长,减轻压力,让家长了解病情及治疗过程,增强治疗信心。
2、出院时进行喂养,护理指导,定期门诊复查。
3、定期预防接种,加强体格锻炼,避免呼吸道感染,合理补充维生素AD和钙剂,预防佝偻病。
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
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病因产前感染的病原:病毒以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较多;细菌以B组溶血性链球菌、肠道杆菌较多,衣原体和弓形体也是常见到的致病原。
出生后感染的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多见,其他如变形杆菌、肠球菌肺炎双球菌也可引起肺炎。
院内感染的肺炎以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和呼吸道病毒较多见。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产前感染(包括宫内和产时)和出生后感染,感染多来自孕妇,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因孕妇羊膜早破、产程过长,阴道中微生物上行感染所造成。
临床表现1、感染性肺炎(1)产前感染性肺炎称早发型肺炎,发生于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多在娩出后24小时内发病。
婴儿出生时多有窒息,复苏后呼吸快、呻吟、体温不稳定、反应差,之后啰音等表现,严重时刻出现呼吸衰竭。
因羊水感染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和肺部啰音。
但是血性感染者以黄疸、肝脾大、脑膜炎等多系统出现症状为主,常缺乏肺部体征。
(2)产时感染性肺炎常为出生时获得性感染,需经过潜伏期后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