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鲁迅PPT课件
风波
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 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
【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 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 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 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 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 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 (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 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 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 础上创作完成的。
• 结论: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人物,甚至于 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 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 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 麻木、胆怯、愚昧、盲从,政治上无知,,毫无民 主主义觉悟是当时农民的典型形象。
七斤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结论:一个不学无术,精 神贫乏、空虚、阴险凶狠、 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 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 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 的欲望与野心。是一个陈 腐守旧的顽固派的形象。
九斤老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九斤老太
“从前”是她衡量一切人、事的参考物,一现在与从前作 对比时她基本的思维方式,年龄是她敢于或能够作出这种判断 的依据,她的79岁高龄支撑着她以见证人的身份提供种种关于 从前如何如何的证据,以在对照中显出现状的不堪,表示对现 在的时事不平。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设置的意义似乎在于她 是全文唯一一个有自己“坚信”的人物,从而对其他那些无主 见、无坚信的人们形成映衬。
故事情节
• 开端1-21:皇帝坐了龙庭又要辫子,七斤的辫子来向七斤“细说”辫子的重要 性
• 高潮34-45:人们对没有辫子的恐慌 • 结局46-58:皇帝不坐龙庭,辫子不重要了 • 尾声59:一切照旧
人物赏析 小组讨论后展示答案。
七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七斤嫂
七斤嫂是农场中常见的那种泼辣、口舌伶俐的人物。与其他 人物的关系:
1、她敢和九斤老太太愤怒地抗辩关于六斤出生重量的问题 。 2、一遍遍地骂七斤为“囚徒”、“死尸”、“活死尸的囚 徒” 。 3、对八一嫂“恨棒打人”,指桑骂槐。 4、她能敏感地发现赵七爷发式和长衫的异常,由此推测是 不是皇帝坐了龙庭,七斤是否因为没有辫子而危险。但是她也 同样是无主见而又势力的人物。她只盲目地服从某种权威,同 时又颇能见风使舵、巧言令色。
• 结论: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 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 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 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 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 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赵七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SUCCESS
THANK YOU
2019/8/2
作品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 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 作品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 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 终究要被重新淘汰。
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 整个中国的状况,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 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在《头发的故事》中,鲁迅从纪念双十节 联想到辛亥革命的表面成果——剪去了辫子, 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 N先生的独白),从而理性的总结了辫子在中国 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以致于 在辛亥革命后,剪掉辫子仍被辱骂,从而鞭辟 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 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这篇小说是通过一群人物表现作者的创作宗旨 的。
鲁迅从这个事件中引发深刻教训,即辛亥革命 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它的果实却被封建军阀所篡夺, 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并没有根本改变,帝制余 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 想的统治和控制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 主主义觉悟。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 注意。”这“痛苦”包括农民的不觉悟,封建复辟的 可能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此告诫革命者: 只有真正唤醒民众,才能进行彻底的革命。出于这 种动机,鲁迅写了《风波》。
♣七斤
七斤因为每天撑航船进城,所以很知道一些时事,其实是一 些荒诞无聊的事:“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 女生了个夜叉之类”他讲这些新闻时还是“含着长烟管显出骄 傲的模样”但他其实是一个毫无主见的角色。面对自己没有辫 子的现实及其可能的危险,他把赵七爷的话当作真理“但觉得 有学问的赵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 佛受了死刑的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来。”当喧闹的人们散去,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十分忧 愁”,“心里觉得事情似乎非常危急,也想想一些方法,想写 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连一些稍微完整的思路都贯穿不得, 这是一个愚昧、木讷、无主见的形象。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 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 象征,是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描 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 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 说明了辛亥革命并 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 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赵七爷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由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每一 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他有些财产是真的,学问却未必。充其 量只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姓名,黄忠马超的表字,只 能骗骗无知无智的鲁镇的村民们而已。
他既狡伪怯懦,又不无凶悍。为适应形势“革命以后,他便 将辫子盘在头顶上,像道士一般”,皇帝做龙庭的风声一起,他 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了”而当张勋复辟 失败,他马上将辫子又盘在了顶上。他的宝蓝色竹布长衫是于己 有庆,于仇家有殃时才穿的。他对于仇家的报复仅此而已。但是 对弱于他的七斤嫂、八一嫂之辈,却是声色严厉、极尽恫吓之能 事,使七斤嫂“完全绝望”,八一嫂“十分害怕”。但在鲁镇, 这样的人物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