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加索的各个时期

毕加索的各个时期

毕加索
姓名:宋紫豪
学号: 13124343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

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综合)
毕加索进入了立体主义时期。

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是,“不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同时,赋予形式意味的构图和画面最终的震撼力,形态穿插闪躲于几何之间,色彩从单一变成复色。

另外,为了更仔细地分解对象的造形,毕加索以及其他立体主义绘画者也倾向选择较单纯的主题来作画,比如静物、肖像、人体等等,至于他以前关心的斗牛、巴黎夜生活、小丑、穷人等题材,则难以融入到这个新风格中。

毕加索以大量的创作来探索这种风格,比如在《斜躺的裸女》、《站立的裸女》等人体作品中,他以浓重的轮廓线勾勒出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强调椭圆形的乳房和折曲的四肢,藉由块状的结构组成扭曲的躯体;相反的,在五官的描绘上则简略得几乎不可辨识,背景也仅只是布满笔触的简单色块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

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

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超现实主义时期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是毕加索创作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其创作特点是将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

这时期的作品包括《雕塑家》等。

《雕塑家》是以毕加索的情人玛丽·泰瑞莎的形象为蓝本设计的。

玛丽·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绘成画面左边的胸像,这尊胸像形体巨大、色彩鲜明,和雕塑家身后台座上的白色雕像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

画中雕塑家正支着头注视着他的作品,彷佛正思考要如何进行下一步。

这种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主题,往往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的毕马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兴趣缺缺,反而爱上自己的作品。

另外,这一时期毕加索正在实验各种变形的手法,在这件作品中,他对于变形的处理诉诸平面化与图案化。

毕加索运用大量夸张的曲线勾勒出形体的轮廓,其中雕塑家和胸像的脸部造形相对较为清晰可辨,彷佛在强调两人对望的情景,而远离头部的手、脚与家具等造形则激烈地扭曲、断裂,甚至和其他形体的线条连在一起。

毕加索也将许多轮廓线加以延长,而切割出不同的区域,色彩就如同填色游戏般涂绘在各区域中。

此外毕加索也强调装饰的效果,他在部分线条的周围加上点状装饰,使得平涂的色块变的层次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