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新标准解读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新标准解读
——规划范围应该与创建范围一致。既是景区科 学发展和有序创建的基础,也是旅游主管部门应 该履行的职责。
二、景区等级划分的必备条件
3.常年开放运营并具有稳定的年游客接待量, 5A级景区不少于100万人次,4A级景区不少 于40万人次,3A级景区不少于20万人次,2A 级景区不少于10万人次,1A级景区不少于5 万人次。
——考虑到旅游景区供需两方面形势的新变化,国家旅游局决定 修订2003版国标。
第一部分
修订工作的背景与过程
2014年年底,工作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初,实地调研浙江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景区,组织召开省 内各级旅游部门、景区、专家座谈会。明确修订思路,形成第一稿。
普适性原则: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区类 型日趋多样化的趋势,鼓励景区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 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发展的 不平衡性,避免不切实际地设置过高的要求。
人本性原则:更加注重用市场的眼光来评价旅游景区,用游 客的需要来设置评价指标。
操作性原则:尽量避免评价内容太繁杂、评分指标过多的情 况;尽量减少主观性指标,减少评分的主观随意性。
第六阶段:2016年1月底,国家旅游局规划司在京召开验收结题会议,一致同意 通过评审和验收。修改形成第六稿。
第七阶段:2016年4月底,提交全国旅标委会议审查。修改形成第七稿。 第八阶段: 今年初,我们又根据国家旅游局和专家的相关意见,对个别文字和
内容进行了两次细微的修改。至此,新标准只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 布实施。
第二阶段:2015年2月,浙江省旅游局发文征求省内各市县、景区和专家意见。 修改形成第二稿。
第三阶段:201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文征求全国31个省(市、区)旅游部门和 有关专家的意见。修改形成第三稿。
第四阶段:2015年3月底,在全国旅游规划工作会议上征求意见。修改形成第四 稿。
第五阶段:2015年6月,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千岛湖召开会议,听取全国相关省区 旅游部门领导和部分专家的意见。修改形成第五稿。
——强化了旅游景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突出了资源品质、安全保障、价格管理和 厕所等服务设施的要求。
二、景区等级划分的必备条件
“必备条件”是指申报时必须达到的前置要求,共9项。 只有符合必备条件的景区才能进入质量等级评定的相 应程序。
1.具有明确的空间边界和连续的地域范围,景区各部 分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标准的第一版于1999年发布实施,名称为《旅游区(点)质 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1999.
——经过三年实践应用,国家旅游局于2002年底启动修订,于 2003年颁布实施标准的第二版,即《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 分与评定》 GB/T 17775-2003。2004年又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改, 并把名称改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一直沿用至 今。
第二部分
修订工作的总体考虑
由于高等级景区特别是5A级景区已经成为中国 最具含金量的旅游品牌,其影响甚至已经超出 了国界,因此国标的修订一直是全国旅游界高 度关注的一件大事。
修订工作的成败,关键在思路。经过多轮次的 内部讨论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专家 组达成了共识:遵循时代性、普适性、人本性 和操作性等四项原则,体现创A工作的连续性、 5A级景区的标杆性和标准成果的系统性等三个 要求。
遵循四个原则
时代性原则:积极回应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变 化趋势,着力体现游客对景区环境质量、文化内涵、社会秩 序、旅游安全和信息化管理服务的要求,积极回应散客旅游 者和自驾车旅游者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更高要求,积极回应游 客进行综合消费的需求。引导旅游景区加快向服务品质化和 功能多样化方向提升发展。据此,增加、强化或弱化了某些 要求和指标。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新国标
解读
旅游景区等级划分与评定国标修订专家组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修订工作背景与过程 第二部分 修订工作的总体考虑 第三部分 标准文本的修订情况 第四部分 细则一二的修订情况
第一部分 修订工作的背景与过程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上 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迅猛增加,对我国旅游业的大 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旅游景区品质良莠不 齐的情况也日趋突出。为规范景区发展,引导景区质量提升,国 家旅游局开始启动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评定国家标准的编制工 作。
体现三个要求
一是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了体现标准的 连续性,促进A级景区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 保留了2003版标准的合理内容,并且维持各个 细则的总分不变。
二是注重捍卫高等级景区特别是5A级景区的标 杆性,适当提高了对5A级景区的要求。
三是注意区分标准文本与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 的分工要求,使标准成果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三部分 标准文本的修订情况
一、与2003版标准的主要变化 二、景区等级划分的必备条件 三、景区等级划分的一般条件
一、与2003版标准的主要变化
——增加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的必备条件;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一般 条件不再按等级分别阐述;
——强化了对旅游景区信息化和产品多样 性、文化性的要求;
——防止出现小范围申报等级、大范围享用牌子的混 乱现象。不收门票的开放式景区也必须具有明确的边 界,并由此界定管理主体履行职责的范围。
——不允许两个及多个空间上不连续的景区捆绑起来 申报质量等级,也不允许两个及多个空间上虽然连续 但实质上不相关的景区捆绑起来申报质量等级,以免 在实践中带来各种消极影响。
二、景区等级划分的必备条件
2.景区开放应事先向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具有统 一有效的景区管理机构和经批准实施的景区旅游 总体规划。
——所有等级景区都应该纳入旅游主管部门的管 理范围,这也是《旅游法》明确的。
——既要防止出现没有统一管理机构的情况,更 要防止出现形式上有统一的机构、实际上由几个 机构分头管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