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起草说明

关于《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起草说明

关于《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起草说明一、立法的必要性我省坚持以打造环渤海港口群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重点,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带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利于开创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局面。

但港口虽然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大户”。

随着港口规模和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我省港口及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在建设绿色港口,着力践行“构筑绿色枢纽、共享碧海蓝天”的环保理念背景下,确保港湾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提高港口污染治理法治化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全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需要港口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水运客货轮的始发和终止站,又是水陆联运中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和外贸进出口货物的装卸站,是经济和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地制宜推进港口污染治理,既是一项重大发展工程,也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更是环境保护“三大战役”的重要内容。

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是必然趋势。

(二)坚持生态用海,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从港口建设到港口的运营,会带来大量的陆源污染和船舶污染,港口污染已经损害到港口区域的土壤、水体、空气等,并已经影响到港口相邻区域。

实现港口经济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进港口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完善港口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需要上位法关于关于港口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定较少,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完善港口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定,特别是针对船舶和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制定明晰而操作性强的规则。

因此,必须加快港口污染防治立法工作,提高港口污染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起草依据《河北省港口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起草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参照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 3552-2018)《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试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等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并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立法规定。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条例(草案)》在体例结构上共分五章,包括政府及部门职责、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

(一)明确了属地政府港口污染防治的责任。

《条例(草案)》规定:港口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港口污染防治方案,完善船舶、港口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设施,实现与城市公共转运、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

港口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推动海铁联运发展。

(二)明晰了主要管理部门的职责。

《条例(草案)》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有关部门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做好港口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权限内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营运资质的备案;负责管理权限内港口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和岸电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

海事管理机构负责船舶污染物排放、接收作业现场检查;负责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的污染物接收和处理情况的备案管理。

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渔业船舶污染物排放、接收作业现场检查;负责渔业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的污染物接收和处理情况的备案管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审批港口生活垃圾接收单位资质;负责港口及船舶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服务许可。

城市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港口及船舶生活垃圾存储、排放、接收、运输和处置的监管。

(三)详细规定了船舶和港口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

针对船舶垃圾转运,《条例(草案)》规定:船舶垃圾接收单位接收船舶垃圾后,其中危险废物转移至危险废物处置单位。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与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签订接收协议,转移时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除危险废物以外的船舶生活垃圾和一般固体废物,由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转运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确定的垃圾处置场所。

针对港口垃圾转运,《条例(草案)》规定:港口产生的危险废物由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危险废物转移时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港口企业应当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生活垃圾、海洋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污泥等一般固体废物加以利用;不能利用的,应当清运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确定的垃圾处置场所。

针对船舶含油污水转运,《条例(草案)》规定:船舶应当将含油污水交有资质的处置单位处置或者由接收单位转运至有资质的处置单位处置。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与含油污水处置单位签订接收协议。

针对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转运处置,《条例(草案)》规定:港口靠泊的船舶,应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和排放船舶生活污水。

对于已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船舶,应确保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将船舶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排放应当在船舶航行中进行,不得在停靠码头时排放,不得集中排放。

对于未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应当将生活污水储存在船上,靠泊港口后排放至接收设施。

港口企业配套建设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设施,接收船舶污水作业完成后,港口企业应当向船方出具船舶污染物接收单证,记录污水产生船舶、接收时间、接收量等相关信息。

针对船舶和港口污水处置,《条例(草案)》规定:港口企业产生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初期雨水和接收的船舶生活污水可以经过港口自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回用或者达标排放,并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也可以通过港口自建的污水处理设施预处理达标后,依法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者通过污水槽车排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四)对船舶和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的闭环监管作出了明确规定。

针对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的闭环监管,《条例(草案)》规定: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单位的备案部门应将备案结果及时通报相关单位。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将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经营许可的发放情况通报相关单位;负责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拟上岸处置危险废物年度转移计划的备案,备案结果通报海事管理机构、港口主管部门。

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在接收船舶油污水、船舶垃圾等作业前,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可根据作业船舶情况、作业地点以及作业气象海况等因素进行现场抽查。

主要核实作业双方作业前现场防污染措施准备情况、作业流程与作业方案的一致性、作业人员培训情况等,防止作业过程发生污染,并定期将船舶污染物接收情况通报相关单位。

港口主管部门配合海事管理机构进行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监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油污水处置后废水的达标排放实施监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生活垃圾转运车辆在陆域行驶进行备案管理。

城市管理部门对陆域垃圾的处置实施监管。

针对港口污染物转运、处置的闭环监管,《条例(草案)》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港口自建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监管及污水排放口的在线监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港口以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的监管。

港口主管部门配合城市管理部门对港区内生活垃圾的转运、临时存储设施的监管;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港区内危险废物的监管;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港口自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管;发现违法情况,通报相关部门。

(五)强调了绿色港口建设。

《条例(草案)》规定:港口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应用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港口企业应当开展污染物排放监测,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六)依法设定法律责任。

按照《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条例(草案)》在不与上位法抵触的原则下,依法对违反义务规定的情形设定了法律责任,同时明确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条例(草案)》的主要亮点和创新《条例(草案)》的主要亮点和创新如下:(一)全过程管理《条例(草案)》针对港口建设期和运营期的污染防治问题进行了全过程管理。

在建设期对规划符合、选址、施工期污染防治要求进行了重点规制,在运营期对绿色港口的制度建设、排污禁限规定、船舶和港口以及相关作业的防污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过程规制,对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各污染要素进行全方位管理。

(二)严格落实港口企业主体责任参照国务院同意的四部委文件《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方案》中关于“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规定,明确了港口企业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配置责任。

《条例(草案)》规定:港口企业应当设置与其装卸货品和吞吐能力相适应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并使之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在用港口、码头尚未设置接收、处理设施的,应当逐步建成。

尚未建成接收、处理设施的,港口企业委托第三方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的,应当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签订协议。

港口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码头同步建设压载水接收设施;对已建码头逐步实施压载水接收设施改造。

(三)全链条管理《条例(草案)》把船舶和港口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作为主要问题进行规范,对船舶的垃圾、油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处置,对港口的垃圾、污水的转运、处置分别设置专款进行了重点规范,并强调对来自疫情发生港口的船舶,其污染物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卫生处理后,方可委托接收单位接收。

(四)闭环监管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涉及的主管部门较多,特别是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中部门的衔接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关键。

《条例(草案》规定了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港口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在船舶和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中的详细职责,特别是对各部门监管的衔接做了明确规定,建立闭环监管机制。

2020年11月1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