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单病种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目录一、小儿支气管肺炎 (2)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5)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8)四、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4)六、急性肾盂肾炎 (16)七、原发性高血压 (18)八、脑出血 (22)九、肛瘘 (26)十、疱疹性咽峡炎 (29)十一、肝硬化腹水 (31)十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3)十三、过敏性紫癜 (47)十四、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49)十五、带状疱疹 (52)十六、病毒性心肌炎 (54)一、小儿支气管肺炎(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
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
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
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
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患儿烦躁不安,可给适量镇静药物。
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3.抗生素治疗: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4.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咳嗽者可用止咳祛痰剂;气喘者可用解痉平喘药;有低氧症状者吸氧;腹胀者可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并发脓胸、脓气胸者进行胸腔抽气、抽脓、闭式引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8.0支气管肺炎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按照单病种疾病治疗。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胸片;(3)心肌酶谱及肝肾功能;(4)心电图。
2.必要的告知。
入选临床路径、进行单病种疾病治疗、加强拍背等护理、注意观察肺部症状变化。
(七)入院后3-5天。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2)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3)肺CT。
2.必要的告知: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如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等临床表现,及时出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退出单病种疾病治疗。
(八)药物选择与使用时间。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九)出院标准。
1.咳嗽明显减轻;2.连续3天腋温<37.5℃;3.肺体征改善;4.X线胸片示炎症明显吸收。
(十)退出单病种治疗及临床路径原因。
1.难治性肺炎:即对常规抗感染治疗不能控制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温不退、肺炎体征没有明显缓解,需要改用其他抗菌药物。
(2)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肺外并发症,需要加用其他治疗方案。
(3)肺炎吸收不明显。
2.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治疗费用曾加和延长住院时间可以申请退出单病种治疗。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喘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双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1).具备引起该病的常见原因,气管-支气管感染,主要是病毒、细菌的感染。
(2).该病加重的主要症状是气促加重,常伴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粘度改变及发热等,亦可出现全身不适、失眠、嗜睡、疲乏抑郁和精神紊乱等。
3).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学异常时可能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征兆。
气促加重,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
4).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内饮证2.风热犯肺证3.痰浊壅肺证4.水气凌心证5.痰热蒙窍证6.喘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7日。
(五).纳入标准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4).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5).胸部X片;(6).心电图;(7).腹部超声检查。
(八).治疗方法1.辩证选用中药(1).外寒内饮证: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2).风热犯肺证:疏散风热,清肺平喘。
(3).痰浊壅肺证:化痰宣肺,见浊平喘。
(4).肺气郁闭证:开郁宣肺,理气通络。
(5).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6).水气凌心证:宣肺平喘,温阳利水。
(7).痰热蒙窍证:清热化痰,醒脑开窍。
(8).喘脱证:益气固脱2.雾化吸入。
3.基础治疗。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喘息、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状缓解。
2.没有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
(十).退出单病种治疗及临床路径原因。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等,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重症感染或继发肺部真菌感染者,退出本路径。
4.对本路径所涉的中药或其成分过敏者,记录过敏原,退出本路径。
5.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治疗费用曾加和延长住院时间可以申请退出单病种治疗。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知道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饮食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必需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表面抗原;(3)腹部彩超、心电图(4)胃镜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学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等。
以上检查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脾胃湿热证:清热除湿,理气和中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肝胃郁热证:舒肝清热瘀血停滞证:活血化瘀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西医治疗①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适应症: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
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③有胃癌家族史者。
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或胶体铋剂+克拉霉素1000mg/d+阿莫西林2000mg/d( 或甲硝唑800mg/d) 7-14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