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一、归纳方法,化难为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

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生:郑国人买鞋。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里知道郑国的人买的是鞋子呢?生:因为“履”的意思就是“鞋子”。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履”的意思就是“鞋子”的呢?生:从书后面的解释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参照注释,理解。

)师(指着板书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做什么呢?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板书:朗读。

并将之与“参照注释,理解”共括为“方法”。

)二、朗读、理解,激发兴趣1.初步感知。

(1)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听得时候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出示全文)(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作简单的巡视。

)(3)师: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老师认为,语言是最美的艺术。

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这种艺术呈现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

(生读)(4)师:读得不错!不过,老师读课文时,遇到了点困难。

想请你们帮忙解决。

(展示:“度”。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字有几种读音?生1:我知道它有两种读音。

一种读duó,一种读dù。

师:那你知道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读duó,什么情况下读dù吗?师:没有关系。

今天老师来告诉大家。

(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说:真不错!看来你平常积累的知识真不少!)师(课件出示并讲述):这个字本来表示量长度,当它引申为“估计、揣测”的时候,念duó,其它时候都念dù。

记住了吗?师:那么,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生:三次。

(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

)师:那么文中的几个“度”应该怎么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注释理解课文。

理解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2.整体理解。

(1)师: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大意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读懂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你先打上“?”。

)现在开始!(学生朗读理解,教师巡视。

)(2)师:好,接下来,我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屏幕出示:把你读懂的内容讲给小组同学听,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小组同学帮忙。

)小组讨论,现在开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并及时表扬积极的小组。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生1:我读懂了“置”的意思是放。

生2:我读懂了“操”的意思是拿、持。

生3:我读懂了第一句,它的意思是有个郑国人要买鞋。

师:好,我们再请同学来说说看。

生4:我读懂的是第2句。

它的意思是: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真不错。

还有谁给我们汇报一下?生5:我读懂的是他们说的话。

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说:“宁可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你抓住的是人物的对话。

很聪明。

从易到难,也是一个好方法。

(3)那这两句对话我们该怎样读呢?(4)师:老师接下来想再给你们机会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敢接受挑战吗?挑战的题目叫“我问你答”,就是我读一句译文,你们答一句原文;如果我读一句原文,你们就说出它的译文。

明白了吗?(师问生答)还有谁想像老师这样问一问?你想让谁来答?(生问生答)(5)老师读了课文之后也勾出了几处,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标明。

)师:先前我们就知道这个“度”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谁能告诉我,这个“度”字在不同的地方应该分别念什么音?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生思考后,举手。

)生1:我认为第一个应该念duó,因为它的意思是量长短。

第二个和第三个都应该念dù,因为它们的意思都是尺码,不是测量长度了。

师:好,判断正确,表述清楚。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并羡慕地看着这个学生。

)师:同学们别着急,老师还有一组。

(出示全文。

用红色字标明“坐”、“反”。

)师: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生1:“坐”通“座”,它的意思是座位。

“反”通“返”,它的意思是返回。

师:好极了!它们都是通假字。

好,请大家看老师变魔术。

(投影展示:“坐、反”,加上偏旁,变成“座、返”。

)师:这两个字,都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上偏旁,便找到了它们的通假字。

在原字上加偏旁,找通假字,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方法。

刚刚我们一起配合,已经解决了字、词、句。

同学们学得很好,到底是用我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学习效率也不一样。

接下来,我来帮大家一个忙。

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不过今天有点儿紧张,如果我记不得了,同学们赶紧给我补充,如果我讲错了,同学们赶紧给我纠正。

(生笑。

教师投影展示文中插图。

)师:从前有一个姓郑的人……(学生快速举起了手)师(故作惊讶):怎么一开始就有错呢?(学生积极性更高)师:好,那谁来纠正?生1:不是姓郑的人,是郑国的人。

师:哦,可不是嘛,刚刚已经有同学给我们纠正过的。

老师都忘了。

谢谢你!好,有一个郑国的人,打算去买一双鞋子。

他买鞋子的方法跟我们可不一样。

他先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的鞋的尺码。

(板书:度足。

)然后把尺码记在纸条上,把纸条揣在包里,(讲到这里故意夸张地放慢速度)就到集市上去了。

(生再次迅速举手,都想纠正。

)师:又有错啊?好,你来纠正。

生1:他没有把纸条带走,而是忘在家里了。

师:你怎么知道他忘在家里了?生1:可以从书上“至之市而忘操之”看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带尺码。

说明他并没有把尺码带上。

师:哦,你可真聪明。

(投影展示全文,用红色强调这句话。

)师:呀,我又忘了这句话的意思了,谁再来说一次?生1: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带尺码。

生2:等到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带尺码。

师:好,为了提醒自己,我要把这句话的意思记住。

同学们不妨也一起来记一记吧。

(投影出示这句话及其含义)(学生做笔记。

老师同时板书“忘操”。

)师:好,我们继续讲故事。

(投影再次打出文中插图)师:等到他发现忘了带尺码,只好重新跑回家去拿。

他气喘吁吁地跑来大叫:“老板,我来了!”老板笑着说:“好,快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忍不住发笑。

)师:哦,还有错?来,你说。

生1:不是,是等到他到集市的时候,集市早就散了,他没有见到老板,没有买到鞋。

师:哦,原来如此。

于是,集市上就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你买鞋不用你的脚来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号码,我对自己没有自信。

(讲到最后一句话时,教师故意拉长声调。

)(生迅速举手)师:哪里有错呢?书上不是明明白白写“无自信”吗?生1:不是没有自信,是不相信自己。

生2:是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哦,原来古代汉语中一些词与现代汉语已经不一样了,不能乱解释。

谁能再解释一下这个“自信”?(投影展示全文,强调“自信”。

)生1:不相信自己的脚。

生2: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那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投影出示:宁信度,无自信也。

)生1: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生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全班同学一起说一说。

学生: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聪明的孩子已经把这句话的意思在书上标记出来了。

(投影展示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做笔记,教师巡视。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好歹完成了这个任务。

不过,我也知道自己完成得不够精彩。

好在我们班还有不少讲故事的能力。

谁能挑战老师,充分而合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形象?(有几个学生马上就举起了手)师:不急不急。

咱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比比谁说得好,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同学。

(学生在小组内迅速开始交流。

教师巡视,并听听学生的故事。

)师:好,谁来挑战老师?咱们请一个同学来交流,其它的同学充分发挥善听的特长,给他提提建议。

(很多学生举起了手)生1:从前在郑国有一个人,他穿鞋子特别浪费,隔不了多长时间就要浪费一双鞋子。

这不,今天他又打算去买一双鞋子。

他先用尺子量了量自己鞋子的尺码,然后把这个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忘了带了。

等到他到了集市上,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码。

怎么办呢?没办法,只好回家去拿。

可是他的家离集市又有一点远。

等到他再次回到集市上的时候,太阳落山了,集市都已经散了。

这个时候,那些赶集的人,就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呢?”他说:“唉,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师:好,故事讲完了,谁给她点建议?生1:我认为她讲得好。

比较流畅。

如果她的声音再宏亮一些就更好了。

(师微笑着看着刚刚讲故事的同学)生2:我认为她的声音是可以的。

而且她还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也很流利。

我觉得不错。

生3:我觉得她的故事总体来讲,能理解课文,也有自己的想象。

但是,既然是讲故事,还应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

这样才能更生动。

3.韵味朗读。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评价高手”。

通过我们自己的总结概括,我们知道,把一个故事讲好听,得先理解课文,还要加入自己的联想想象,而且还要借助表情、神态。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呢!这个任务完成得不错。

但“学无止境”嘛。

我们要向更高峰挑战。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篇幅短小,但看似简短的字词中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因此,也就显得韵味十足。

那么,谁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这则文言文的味道呢?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一下。

(生在小组内积极朗读。

老师巡视。

)(生1读)师评:读得比较流利,看来你理解了课文。

但是,味道,还差了一点。

(生2读)师:嗯,不错。

你注意了停顿,有了进步。

这样吧。

老师也来和大家一起读一读。

(投影展示:课文用竹筒的形式打开,同时,古筝音乐响起。

)(师故意朗读得摇头晃脑,有些夸张。

)(部分学生也开始跟着老师悄声地读,或开始闭眼晃脑。

)师:好,接下来,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咱们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道。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或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让我们把这种美,再次呈现出来。

请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师:很好。

有抑扬顿挫,有轻重起伏,有高低错落,这才叫读书。

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可以喜欢上这韵味十足的文言文。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意师:有人说,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刚刚我们一起读了几遍课文。

我还真就产生了几个疑问,我提出来,大家帮我解决一下。

(学生很惊奇地望着老师)师:在《郑人买履》这篇文章中,郑人最终买到鞋子没有呢?(学生:没有。

)那么,谁能给他提个建议,告诉他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生1:直接用脚去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