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工作重点:依据社会工作需求评估 家庭暴力、性侵害等保护性个案; 身心障碍及特殊需求学生; 适应及情绪困难、偏差行为学生; 失功能家庭及学生; 不正常就学状况学生。
个案工作:
基本情况:每月7~8个案,男生多。失功能家庭、保 护性个案及情绪管理三分之一,其余为身心 障碍、中辍逃学。
个案来源:导师转介、学校护士保护性个案通报、各 处室转介、爱心家长转介、班级探访
不具备教师资格的社会工作者无法透过教育部门进入学校体系
民间试办时期(1977~1985)
1976中华儿童福利基金会(Chinese Children’s Fund)将学校社会 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方案,8个家抚中心开展;持续8年。 进入:取得校长接纳,向科室介绍,每周1~2次住校; 内容:针对逃学、旷课、低成就、贫困、适应不良、偏差行为等; 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咨询; 评估:学校对学校社工需求高 问题:外界机构介入制度化的学校体系有困难
与当地学校合作推出,并申请得到教育部和维 他露公司的专款辅助;
方案特色:致力于中辍、单亲、受虐学生服务
针对地区特色与学校共同规划服务
运用个案管理的方法建立档案;
针对社会动态推出服务方案。
教育部试办期(1997~2000) 1995台北成渊中学同学性骚扰事件; 1996 新竹中辍生事件; 教育部出台“国民中学试办设置专业辅导 人员实施计划”。
四、德国学校社会工作
传统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结合,“社会教育 工作”
1970社会教育者引进中等学校,提供照顾、咨 商、建言、发展社会技巧、人际关系、个人成 长
1980社会教育工作加进了社会工作的意涵,关 注弱势群体
1990通过“儿童及青年福利法”,提出对其进 行特殊的帮助
1998“作为教育桥梁方案”加进了生涯辅导内 容
五、香港地区学校社会工作
特点:亚洲最先进最具规模。政府补助民间机构,民间机构聘用 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所服务的学校“驻站方式”
历史线索: 1971,6家民间机构联合以实验计划的形式推行进入学校处理学生 情绪和社会问题 1974,教育司与福利署在部分学校试办 1975,香港大学研究促进政府重视 1977,“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启动,列入“社会 福利白皮书”,政府拨款补助民间机构,学校社会工作正式化 1991,“跨越90年代香港社会里白皮书”,政府确认学校社会工 作的持续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1997,全港282位学校社工,服务于435所学校; 2001,一校一社工
第二讲 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在欧洲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港台地区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一、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
访问教师时期(1906~1930)
代表人物:毕文(Winifred S.Bivin),宗教教育,1906 道森(George Dawson),儿童心理学家1908 哈布鲁克(Sara Halbrook),社工,1909~1921
发展地域:哈佛德、纽约、波士顿,1921年31州244访问教师 发展主体:从民间机构到政府组织,从外界机构到学校体系 重要事件:学校访问员、访问教师、“美国访问教师与家庭暨学校访问者协会”
(1919)、“全美学校社会工作协会”(1943) 历史特征:后进学生入手、强调个体差异、关心个别儿童、强迫入学、关注学校教育对
地方政府试办期(地方政府自筹经费)
台中县开启:1998”台中县国中小学专业辅导
人员”专案,聘用20位专业辅导人员.
台北县、新竹市、台北市
以台北市为例:
1999、11“台北市各级学校89年度社会工作试办方案”, 招聘12名驻校社工、1名督导。计划90~92年度执行
办理方式——专案委托、驻校社工 社工师甄选——报名资格:41(45)岁以下,社工毕业
社工师林汗瑜:
“社会工作者进入学校之初,就直接面临 个案工作的需求,然而,必须再思考的 是:辅导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内容吗?如果是,那么整体的社会工作 应该如何适切的规划和执行?如果不是, 那么学校的辅导资源还有哪些?有没有 可能协助增强辅导功能呢?”
七、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
专业学校社会工作开端—— 1922,燕京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学生到学校实习,协助教师从事学生课业辅导 及行为指导 1934北平成立家庭福利会支援学校开展个案社会工作 1944”儿童行为指导所”,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协助学校开展个案工作 1946”儿童福利人员训练委员会”,训练专业人员协助学校从事学生的行为指 导和职业辅导
1、针对行为偏差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个案诊治及团体辅导; 2、实施学生特殊行为专案研究; 3、开展个案研讨会; 4、推广心理卫生理念,结合家庭、社区开展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5、协助教师鉴定学生问题行为,研拟辅导策略; 6、提供辅导教师、导师、及家长的咨询服务; 7、其他有关学生辅导事宜。
工作效绩评估: 增加了学校辅导工作的人力; 提供了多元的辅导观念和作法; 结合运用了社区资源; 为学生提供了个别与团体辅导; 提供了教师与家长咨询; 特殊学生的处理成效显著.
社会教育工作者 学校社会 教育学
学校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
发展完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台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倡议时期
1968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初级中学-国民中学,教育部《中等学 校加强辅导工作实施办法》,辅导活动为必修课——教师资格 1969首仙仙事件,社工人士倡议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从学校、 家庭、社区共同预防和矫治青少年问题; 1970内政部、教育部、司法行政部、经合会通过《中华民国儿童 少年发展方案》规定:“为提升国民中小学就学率和教学效果, 应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员制度,指导学生团体活动、进行家庭访视、 并对问题学生提供服务。”——教师资格 1973教育部修订大学课程标准,将”学校社会工作”列入选修课程 1979颁布《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规定:“特殊学校可以聘用 社工、语言训练、教育辅导、心理咨询人员。”——教师资格”
调研报告 研究背景 研究假设 调研方法 资料分析(研究发现) 讨论建议
国民中学试办设置专业辅导人员一览表
试办地区
台湾省
台北市
高雄市
试办时间 试办学校
1998、2、16~ 1997、8、1~ 2000、1、31 1999、7、31
24
8
1997、8、1~ 1999、7、31
6
设置人数
34
8
12
设置类别
专业辅导人员 临床心理师 社会工作师
专业辅导人员 专任辅导教师
服务内容:
讨论与思考:
如何借鉴国外及港台地区经验推展内地 的学校社会工作?
作为将要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 推展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你想 (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现在就可以 做点儿什么?
学习活动1——调研
访谈对象:校长、中层管理者、教师、 学生、家长。
访谈提纲(问卷): 学校组织架构 教学理念及个性特色 学生服务(除文化课)机制 学生需要(问题)从社工角度 对社会工作的了解 在简要介绍社工的基础上征询对学校社工开展的必要及可行性
专业资格:社会工作者必须受过专门训练并向香港社会工作注册 局办理登记
各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简要比较
比较 美国 英国 北欧 德国 香港
历史过程 1906 1880 1940 1970 1971
服务者称呼
专业资格 其他
访问教师、学校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教育福利专员 无要求
规范 不被重视
学校照顾者
社会工作 重视
传统的学生工作—— 解放后”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班级为单位,注重灌输、 强调规范,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强化班级建设,抓两头促中间; 团队工作
90年代专业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开设社会工作课程的大学学生实习及有针对性的服务; 社会辅导体系的工作; 社会机构的服务:京伦家庭中心的“青苹果”、北京青少年心理与法律咨 询中心的“阳光心语”工程、人众人的拓展项目等 2002上海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推进计划” 2004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实务教材编审会,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并组织编写学校社会工作教材
1990年代,直接进入学校或具体支持方案 英国教育福利服务专员只有五分之一是社工专
业毕业
三、北欧学校社会工作
完整的社会福利政策 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明全人的教育理念 社会工作与学校是合作关系 “学校照顾者”、“学校社会秘书”、
“教育心理服务社会工作师”、“学校 社会工作师” 学校社工师必须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沉默转折期(1985~1993)
台湾社会开始加速民主化,儿童保护议题受到重视 , 特别是雏妓问题; CCF投入儿童保护工作,以社区资源的角色再次与学校 接触; 通过各种宣导工作,与学校建立了良好关系; 虽然不是规范的学校社工,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教育部及企业辅助民间时期(1993~1996) 1993 CCF“开创新方案研讨会”,决议重新推 出“学校社会工作”方案;
高中: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学校适应 国中:中辍、逃学 国小:情绪管理、行为问题 督导方式——行政督导、专业督导 困境——驻校社工师设于辅导主任之下,受很大制约; 社工师与教师意见分歧,影响社工理念落实
小学学校社会工作举要——大龙国小
背景:台北市大同区,临近孔庙,是一 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全校45个班,1300 学生,平均每班30人,教职员90人。 1999年开始实施学校社会工作。
学生未来影响
传统临床工作时期(1930~1960) 经济萧条——学校社工迟缓; 精神分析盛行——学校社工注重临床个别 协助改革学校体制; 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方法; “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55
学校社区变迁时期(1960~1990)
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学校社工被要求为学校—社区—学生的桥梁; 学校社会工作者取代访问教师; 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残障儿童教育法案”将学校社会工作融入教育法案;1975 “个别残障教育法案”强调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性1986; 学校社会工作全国性会议:1978、1981、1985、1988 1978会议制定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准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