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涵咏词句,掌握描写技巧,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女主人公形象;②以情观情,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闺怨诗的情感内涵及深层意蕴;2.过程与方法:吟诵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品味古典诗词中相思之美,感受“花间词”秾丽绮艳的风格;②能够立足时代背景对闺怨题材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正确的评价;【教材分析】《菩萨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个闺中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等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能够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理科学生,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已经系统学习过词的有关知识及部分作品,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但理科生诗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闺怨题材作品,女主人公的形象及情感内涵,诗歌的深层意蕴、细腻柔婉的审美趣味对于理科生都是一种较难进入的情境。
本堂课,更注重将“想象”“意境”“吟诵”等鉴赏要点有机融入课堂,做到让学生掌握基本鉴赏方法之外,还能够发挥想象,将诗歌转化成优美的散文。
在交流互动中,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做到审美与实用兼顾。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描写技巧及反衬手法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情感;②教学难点:探究文人创作闺怨诗的深层寄托;【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投影木心的《从前慢》节选)木心的诗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里边有三个关键词是我对它怦然心动的原因,大家猜是哪三个关键词?明确:从前、慢、爱从前是古色古香的,从前的日子是悠长悠长的,从前的爱是执着而深沉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走进从前人的日子,走进从前的慢生活,去了解从前人的爱与痛。
这首词的词牌叫菩萨蛮。
(PPT切换标题板书:菩萨蛮温庭筠)一、初读入境﹒感知情韵唐宣宗时期,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
据说听之如天簌梵音。
3如今这首天簌梵音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但今人根据词的内容演绎的一首歌却流传甚广,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跟着音乐的旋律,想象在那样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喧嚣的从前,看一看她们的世界里发生着什么?她们的快乐和忧伤是否同我们一样?(PPT切换音频文件)1.欣赏姚贝娜《菩萨蛮》曲,感知情韵。
初读这首词我们会觉得它很美。
有一句前人的评价,说它:“意象绵密,富丽精工。
”但是当这首曲子为我们演绎完之后,大家心里忽然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忧伤、悲伤。
(板书:忧伤)这就是我们读一首词的时候,要把握的第一个东西,感情基调。
这是一首快乐的词,还是一首忧伤的词?这是一首忧伤的词。
为什么忧伤,我们带着这样忧伤的情绪,找同学给我们朗读这篇课文。
2.结合预习,学生朗读,吟咏词句,感受诗歌的情感意韵;二、再读入情﹒以情感情经过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与诠释,我们对词的内容已经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请思考后回答两个问题:(PPT切换两个问题)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人?明确:女人、思妇。
这首词写了一个女人的忧伤。
(板书:思妇)问题2:是什么令她忧伤?你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的?明确: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思念、期盼(可是亲爱的,你却不在我身边)描写的是一个思妇,说她在思念远方的情郎,从哪句看出来的?明确:“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太阳都起了这么高了,我还不起来,我都没有人看有点可惜,又说“我好漂亮啊,好棒啊”可惜没有人看;而金鹧鸪,“只今惟有鹧鸪飞”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忧愁、孤独,象征比较消极的意象,放在这里表示孤独的情绪。
鹧鸪本身是一个孤独的意象,你说在这里隐含着消极的情绪,但是她说“双双金鹧鸪”,怎么理解?明确:反衬自己。
通过鹧鸪来反衬,反衬什么?自己孤苦一人,没有人陪,反衬自己的孤独。
(板书:孤独)“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懒起”和“弄妆”是什么手法?描写的是她的什么?明确:动作描写,因为,亲爱的,却不在我身边。
所以我没有意思,了无意趣,从这个慵懒的行为,看出她内心慵懒的空虚的状态(板书:空虚、慵懒)什么令她忧伤?除了这种空虚、孤独,还有什么?明确:美好年华同样令人感伤。
因为没有人欣赏。
这个在古诗中大家常看见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板书:年华逝去,无人欣赏)所以她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
那么我们基本上对为什么写金鹧鸪,是反衬手法,还有呢,“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是动作描写,来表现她的慵懒和空虚,还有哪句没提到啊?明确:“小山重叠金明灭,云绕欲度香腮雪”。
小山重叠”这句本来是写卓文君的,是写她面容姣好、眉如远山,所以有“远山眉”。
小山眉经过了一个晚上之后,现在有点浓淡不均了。
然后“金明灭”,头上画的鹅黄,经过一个晚上之后也有点不均匀了,是吗?为什么要写她的残妆?明确:她头一天晚上辗转难眠,带妆入睡?睡着之后这个妆就带到第二天。
可是即便是这样的残妆。
“鬓云欲度香腮雪”还是很美,形容秀发的浓密和黑。
还有蓬松、柔软的特点。
“香腮雪”,香,是嗅觉的,所以一个从视觉的角度一个从嗅觉的角度,又写头发,又写“香腮”,表现她姿容的美好。
所以这句话还是表现她美啊,那美的作用知道了,表现她的美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反衬。
无人欣赏无人陪伴的孤独三、知人论世﹒观情外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温庭筠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暖男,他好像就在那个女子的旁边,他看到了她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她的发丝、一缕气息。
所以:(PPT切换,知人论世,观情外情)温庭筠是谁?他有怎样的生活经历,他为什么写这样一个人,这样一首词?四个人一个小组,推选出一个组长,然后把本组的意见汇总,形成结论,我们组支持哪种看法。
(PPT切换,温庭筠背景知识)明确四个信息点,作为讨论的依据。
第一、据说长得很丑,但是才华横溢,号称温八叉。
第二、恃才不羁、讥刺权贵,取憎于时,被当时的人排挤,所以终身不得志,混迹青楼。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
因为混迹青楼,所以成了妇女之友。
第三、精通音律,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第四,什么是花间词派?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PPT切换)思考:温庭筠多以女子身份写相思怨离,词中是否有所寄托?明确:有所寄托。
理由一、“香草美人”的传统。
理由二、诗歌中主客颠倒的传统;理由三、向往爱情说;理由四、向往君王说;理由五、寄托对女子的同情没有寄托:理由一、性格说;理由二、花间词审美取向说;(我的观点)有寄托。
一个是,以女人的身份来寄托,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传统,在我们古诗词中由来已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开了一个不好的滥觞,张宏杰有一本书叫《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说,在中国的文人心里有一种叫妾妇心态,把自己当做一个女人,希望得到君主的恩宠,这类表达太多啦!比如说:李白的“长相思,在长安,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还有白居易说:“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等等,以女人的身份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所以无论是空虚也好,怀才不遇也好,这一类的性格特点与文人的心态一一对应。
思妇的忧伤其实是文人的忧伤,这是闺怨诗的特点。
(板书:文人忧伤)四、抚今追昔﹒释卷问情从词中走出来,放下书卷。
(PPT切换,抚今追昔释卷问情)总结闺怨诗的思想内容,表达闺中女子的孤独和寂寞,她们空虚和慵懒的生活状态,她们对年华逝去无人欣赏的担忧。
有时会寄托文人怀才不遇的忧伤,还有对女子命运的同情。
风格浓丽琦艳,用很多漂亮的意象。
(板书:同情自况)正因为如此,我对这类诗有了一个看法:这类诗美则美矣,读起来总觉得,它少了沉甸甸的重量。
它既没有李白的奔放和豪情,也没有苏东坡的旷达乐观。
这类诗在讲一件事:她们用尽一生在等待一个人,而当这个人没有来的时候,只剩下无边的空虚和寂寞。
所以这类诗的思想内涵,用《红楼梦》里的词是:板书:情不情?把自己全部的热情投注到无情的人、无情的体制,最后只能剩下空虚之后的空虚。
也正因如此,花间词很快就衰微下来,被南唐后主的士大夫之词取代,从而一扫五代颓靡之气,开宋词千姿百态之风。
与情不情相比我更欣赏《红楼梦》中的另一个词,叫情情。
对有情的人、有情的事有情,对自己有情。
用心地去经营自己,然后把自己的感情用在对的人、对的事、对的时候。
对自己有情,才能对天下有情。
萧红,著名的女作家说过一句话,“女人,唯有自己有能力和勇气扶持自己的冷热悲欢时,才有真正的幸福。
”男人也是如此。
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去经营自己的人生,然后,我们才可以去对别人用情,对这个世界用情。
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板书:情不情情情)五、作业1.背诵这首诗;2.搜集温庭筠更多作品,深味绮艳闺情之后故事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