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痢疾杆菌

第二节 痢疾杆菌


(四)抗原构造与分类:有K和O抗原
菌种
群型
痢疾志贺菌
A
1~10 不发酵甘露醇
福氏志贺菌
B
1~6,X,Y变种
鲍氏志贺菌
C
1~18
宋内志贺菌
D
1 含鸟氨酸脱羧酶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要 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为主,其次为 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
但近年来,志贺氏菌Ⅰ型的细菌性痢疾已发展 为世界性流行趋势,了解菌群分布与菌型变迁情况, 对制备菌苗,预防菌痢具有重大意义。
新鲜脓血便/肛拭
微生物学检查
及时送检/暂用30%甘油缓冲盐水保存
快速诊断
荧光菌球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离培养 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 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 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 毒力检测:Sereny
四、防治原则:严重的多药耐药。 口服减毒活菌苗,近年试用者有Sd株、福氏 2a变
腹泻,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原因何在? 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
或时愈时发。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 饮食业、 炊事及保育工作。
(三)免疫性:不牢固。但具有型特异性免疫。 痢疾杆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对 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 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SlgA的作用。
异株等。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又服用量大、型 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故大规模应用还受一定限制。 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 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
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 脓血便的构成?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 肠壁,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
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破坏肠粘膜,形成炎症、溃汤,
出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功能
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 明显,出现腹痛、里急后重(频繁便意)等症状。
(五)抵抗力:弱。 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
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 即被杀死。但多药耐药性问题严重。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 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侵袭 蛋白,穿入上皮细胞内,在细胞间进行传播。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 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 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 性:
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引起四肢麻痹、死亡;
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
有毒性:
裂解28SrRNA,阻止其与tRNA结合,蛋白质合成中
物、饮水等经口感染。 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
50%志愿者致病。 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
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 长,易转为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 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 发病急,常无腹痛、
第二节 痢疾杆菌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 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 称痢疾杆菌。 >2亿,500万例住院,年死亡65万。
我国发病数前5位,死亡数前10位。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特点:无鞭毛,多数有菌毛。 (二)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菌,光滑型菌落。 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三)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除宋内氏志贺氏菌能迟缓发酵乳糖(37℃3~4 天),其余均不发酵乳糖。H2S-,动力?

上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
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粪—口传播 感染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层,一般不入血 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二)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多见。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