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扩招弊大于利 辩论资料

大学扩招弊大于利 辩论资料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

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第二,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第三,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

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雪霖整理)※※※※※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

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主要有:1.升学扩招。

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

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

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

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

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

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

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

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

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

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

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

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

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

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

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

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

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目前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剧增,而教室、实验室乃至操场等教学及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据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对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不高,不是新书难以及时上架,就是上架的新书不见踪影。

一些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在原本由一人或两人操作的实验位置上,现在要安排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

部分实验课,有时不得不改为表演课。

有不少研究生对住在校区外和同寝室人多(如4人)不满意。

其主要原因是,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

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

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6.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

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

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

2001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

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

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

其结果,原本由中学毕业生干的事情现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

这样,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7.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

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三者间的能力档次已不是十分明显。

另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研究生中“1/4时间挣钱,1/4时间谈恋爱,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搞专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

8.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

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大众化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

两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

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优势。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

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

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

但中国当前的情况不是如此。

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

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

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

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盲目扩招的结果虽然名义上提高了整体的国民学历,但是相应的降低了大学教育的质量。

眼下的大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一间间普通教室,而是勉强能够容纳这么多扩招生的阶梯教室。

大众教育的质量一定不如精英教育,学历本身代表的知识也在缩水。

※※※※※学生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学校的动机是是自己有更高的竞争力;需要更高竞争力的原因是人才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竞争过于激烈的原因是人才太多,职位太少。

这就是目前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就业的压力。

加上各种误导,还有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绝大部份学生和家长通过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学校来应付激烈的竞争。

※※※※※无节制的扩招必要引发严重的就业问题,文凭贬值,教育资源的不足,教学水平、学生素质的下降※※※※※“高校扩招”的弊多于利近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高校扩招”的利与弊。

我认为“高校扩招”的弊多于利。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成就值得肯定,但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倪永康告诉记者。

“高校扩招”本来是让莘莘学子更容易踏进大学门槛的政策,可是我觉得现在似乎慢慢地变成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赚钱工具,一些学校为了能多招一些学生,无论一些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有多低,只要他们的父母能付得起钱,就能读上大专,王志民告诉记者,扩招确实需要高校加大对院校软件和硬件的投入,但也助长了高校“贪大求全”的浮躁风气。

一些高校忽视了“特色办学”和“优势专业”,不顾校情,也不顾社会需要地把目标锁定在“打造一流学校”上。

这种盲目性往往造成高校专业设置、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结构性不平衡。

“高校教育的很多环节都受到扩招的冲击,最主要的就是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

”王志民如是说;还有很大的一部分的学校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严重地不符合,造成大学生的课是上了不少了,学的东西似乎也是够多的了,可到了某些基层的私营企业里就立刻变成了傻子,什么都不懂,比一个从中专里出来的毕业生还要差,你一个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过了四级、六级呗,别人还不稀罕,反正有的规模小的企业觉得你懂不懂英语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实际经验更重要,能立刻帮企业赚到钱的最重要。

有许多所谓的学者说高校扩招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但是我不知道这样的提高素质究竟有什么用呢?读大学那昂贵的学费是学生自己出钱的,又不是国家出钱的,现在中国又不是什么发达国家,穷人多的是,有多少人会没事干去就花几万块钱去提高素质,穷人们谁不是想读完大学以后即使找不到一份十分理想的工作也能找到一份能让自己和父母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的工作啊?难道他们全都只是想提高一下素质,一个大专生还要去干那些没什么发展前景,一个月只有七百多块钱又没有社保的工作啊?真是岂有此理!?!我们又不是别人西方的那些国家里的大部分的富人,吃饱了没事干,六十多岁了还回去大学里读那些既冷门,又不是为了找工作的专业,纯粹是为了要提高个人的素质,可别忘了,我们是真实的中国人啊,我的一些朋友也觉得很无奈,早知道自己读完大学以后会这样,他们当初就连高中也干脆不读了,去读职业中学然后就去工作就算了,这样的话他们早就赚了好几年的钱了,还叫他们去读本科,你认为他们还会相信中国的教育吗??等他们变成富翁以后如果还没事干的话,再去读本科吧,反正活到老学到老,八十岁以后再读也不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