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推进转基因技
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解决粮食短缺、人口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指出要重点抓好“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工作。

“农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标志着转基因技术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生物安全问题相伴而生。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原则
全球各国都加强了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工作,主要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制定了相关“基于实质等同性”的安全评价原则和标准,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对转基因作物进行安全性评价…。

2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体外实验研究现状
目前,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性评价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有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研究途径。

体外实验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进行评价分析。

主要有关键成分分析和营养学评价:如蛋白质及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碳水
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分析;抗营养因子和酶抑制剂等抗营养成分和天然毒素分析;因基因修饰生成的新成分和其他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成分分析等。

还有转基因作物主要成分稳定性分析:如
加工贮存过程中转基因作物稳定性的研究;转基因作物在动物体内消化稳定性的研究等。

现有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豆粕中干物质、粗脂肪、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灰分、钙和总磷8种普通营养成分与普通大豆含量较接近,无显著差异;转基因大豆中氨基酸、微量元素铁、铜、锰、锌含量与普通大豆相近。

转基因大豆中转基因植酸磷、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活性和蛋白溶解度等抗营养因子未发生变化,大豆异黄酮和大豆凝集素等在二者之间也具有实质等同性[10]。

研究者
还认为尽管转基因大豆中转基因豆粕C14:1脂肪酸、C22:0
脂肪酸、共轭亚油酸含量存在差异,但二者差异没有实际意义,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各种脂肪酸含量与传统常规大豆间无显著差异。

转基因大豆与常规大豆具有实质等同性。

部分研究也表明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米与普通作物具有实质等同性。

3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体内实验研究现状
体内实验主要是通过先饲喂动物转基因产品,然后通过研究实验动物身体各方面机能参数(日常活动、体液指标、器官发育、病理检查等)来评价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一些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对动物的影响与传统非转基因作物相同。

如有研究证实:转基因大豆
对动物血清生化指标和器官发育没有显著影响[15]。

饲喂转基因玉米后,动物与饲喂传统饲料表现相同,而且血液、尿液组成,免疫相关参数,病理特征相同,转基因玉米与常规非转基因玉米具有相同的生物学营养等价性,动物喂养试验,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动物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转基因水稻和其亲本大米有同等的食用安全性,对动物的主要营养效应指标无明显影响。

但也有一些研究证明,转基因作物会导致动物器官功能和结构上发生变化,对人和动物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有研究发现耐草甘磷大豆能引起成年小鼠的胰腺、睾丸、胚胎细胞形态结构和相应酶的活性发生变化,器官功能受到扰乱。

饲喂动物食用转基因大豆的孕鼠产下的幼仔出生死亡率高,且幼仔体重增长缓慢。

另外有研究表明饲喂老鼠两年耐草甘磷转基因大豆,老鼠体内衰老标志物表达增多。

同样该转基因大豆也能引起兔子心脏、肾脏酶活性的改变。

转Bt 基因玉米对大鼠的肝脏和肾脏有轻微伤害,并且出现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更[27j。

转Bt基因稻谷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实验中,与非转基因稻谷组相比转基因稻谷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正常,脏器重量相当,脑、心、脾、肺、肾、胃、睾丸、卵巢未见异常,但病理检查发现小肠腺瘤增生,对病变小鼠小肠线粒体DNA一级结构进行测定,发现了2个有意义的突变。

研究现状表明,转基因大豆、玉米、水稻的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在学术上存在争议,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还需要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4转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评价发展趋势
随着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深入开展,人们普遍认
识到,“实质等同性原则”的提出对转基因作物安全的评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它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标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食用转基因作物后营养方面的问题,个体本身的变化可能不明显,但营养摄入后累积的副作用可能是显著的,所以转基因食品成分代替传统食品成分后由食物整体引起的直接、间接、急性或累积的影响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此外引入基因带来的副作用如过敏、DN
A向肠道菌群的转移、代谢激素分泌失衡、营养改变等非期望效应也成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新的切入点。

为了能够观察到摄入转基因作物的非期望效应,探求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真相,应该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及功能形态学技术进行长期多代喂养试验。

5前景展望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渐成熟,我国已经建立健全有效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管。

相信转基因技术必将造福于人类,成为有效解决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史宗勇,唐中伟,袁建琴,赵成萍,常泓(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太原),山西太谷030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