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免疫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发病机制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通过
血小板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表面β3整合素
进入
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 肝 脾 肺 肾 淋巴结
病毒作用 增殖
病毒血症
免疫损伤
感染细胞结构和器 官功能损害
诱发人体的免疫应 答和各种细胞因 子的释放
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
有病毒血症期及相应的中毒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毒力均不同 所有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病毒抗原,尤其是血管内皮
5%~16%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地区性
主要分布亚洲 其次为欧洲、非洲 中国疫情最重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地区性
除青海、新疆外,均有报道。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季节性
全年可发病,但有季节高峰 野鼠型11月—1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5月为高峰 林区姬鼠型 夏季高峰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1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预防
2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M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8
病原学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分型
依据抗原结构至少20个血清型,不同鼠携带不同血清型
•Ⅰ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野鼠型;亚洲、东欧;重型 •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全球;轻、中型) • W Ⅲ型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鲆鼠型;欧洲;轻型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宿主啮齿类动物及其他动物 猫 猪 狗 鼠(黑线姬鼠和褐家属、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五种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
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鼠型为
细胞中,有病毒抗原分布的细胞,就有病变 体外培养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感染HFV后
出现细胞膜和细胞器的损害
20
发病机制---免疫损伤1
免疫损伤:
Ⅲ型变态反应:早期补体下降,循环中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I型变态反应:早期特异IgE抗体升高 Ⅱ型变态反应:EHF患者PLT中存在免疫复合物、肾小管基
24
病理生理---出血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
凝血机制 异常
25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 压迫肾小管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渗出蛋白 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
病理解剖
6
病原学
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圆形或卵圆形,直径78-210nm 有双层包膜,外膜上有微突 负链单股RNA基因
7
病原学
RNA基因组3片段:大中小 S基因:核衣壳蛋白 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早期诊断 M基因:膜蛋白 中和及血凝抗原,诱导中和抗
体; 膜蛋白对病毒进入受染细胞质 起到重要作用 L基因:聚合酶
周期性
野鼠型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而家鼠型不明显
人群分布
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多见
我国3种出血热特点比较
型别 宿主
野鼠 姬鼠
家鼠
褐家 鼠
季节
5-7月小峰, 11~1月高峰
3~5月

病死 率
分布
感染

约 1~5%
农村镇
隐性 少

约 0.5%
城市
隐性 多
混合 兼有
呈双峰
兼有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HFRS
1982年WHO统称肾综合症出血热
3
概述
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 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衰竭为主 要表现。
典型病例经过五期
主要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广泛流行亚欧等国,我国是高发区
4
病原学
5
汉坦病毒
28
肾脂肪囊水肿、出血
29
病理解剖
心脏:肉眼可见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 镜检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部分断裂
脑垂体肿大,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及凝固性坏死。 肝、胰和脑实质有充血、出血、和细胞坏死。 特征改变:腹膜后、纵膈胶胨样水肿。
30
底膜线状IgG沉积 Ⅳ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病毒可通
过细胞毒T细胞的介导损伤机体细胞
发病机制---免疫损伤2
细胞免疫反应 CD8升高,CD4/CD8下降细胞毒T淋巴细胞升高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如白细胞介素Ⅰ(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引起发热 ,一定量TNF能引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血管紧张素-Ⅱ等的升高,能显著 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22
发病机制---休克、出血、急性 肾功衰竭
2 3
病理生理---休克
原发性休克
病程的3-7天,少尿期 前发生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 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粘度升高促进DIC 循环淤滞,有效血容 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休克
少尿期以后发生 大出血 继发感染 水电解质补充不足
基本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管腔不规则收缩和扩张最后坏死崩解 管腔内形成微血栓
病变范围 小血管和肾脏最明显 其次心、肝、脑等
病理解剖
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肾脏:
肉眼可见肾脂肪囊水肿、出血。 切面见皮质苍白,髓质暗红、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 镜检
肾小球充血,基底膜增厚、 肾小球囊内有蛋白和红细胞, 肾近曲小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肾间质高度充血、出血和水肿,使肾小管受压而 变窄或闭塞
H
O)
•Ⅳ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田鼠型;) •Ⅴ型贝尔格来德-多布拉伐病毒(Belgrade-Dobrava virus黄
颈姬鼠)
•人类致病4型 Ⅰ Ⅱ Ⅲ Ⅴ型 •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Ⅰ型和Ⅱ型,Ⅰ型重于Ⅱ型
汉坦病毒理化特性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不耐热、不耐酸 56度30分钟或100度1分钟灭活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