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法规类别】铁路运输【发文字号】铁建设[2009]62号【发布部门】铁道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9.04.05【实施日期】2009.04.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的通知(铁建设[2009]62号)各铁路局,投资公司,各铁路公司(筹备组):现发布《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铁建设[2007]169号)、《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铁建设函[2004]121号)、《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铁建函[1998]15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时速 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铁建设函 [2007]76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116号)、《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117号)、《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8号)、《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铁建设函[1999]157号)、《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架桥机架梁暂行规程》(铁建设 [2006]181号)、《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7号)、《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铁建设[2002]24号)、《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 [2006]85号)、《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驼峰及调车场设计规范》(铁建设函[1999]157号)、《铁路GSM-R数字移动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规定》(铁建设 [2007]163号)、《铁路信号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48号)、《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驼峰信号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信号站内联锁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0]445号)、《铁路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应答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 123号)、《铁路电力设计规范》(铁建设函[2007]37号)、《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客运专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105号)、《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铁建设函[2007]1369号)、《铁路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新建时速 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 140号)、《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共44项标准的局部修订条文,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铁道部原发上述44项标准相应条文及相关内容同时废止。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标准的局部修订条文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二00九年四月五日附件:《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44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条文一、《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铁建设[2007]169号)1.附录F增加:F.0.2当需判定氯盐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性时,应对钢筋混凝土所处的氯盐环境按表F.0.2氯盐环境进行判定。

表F.0.2 氯盐环境二、《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铁建设函[2004]121号)1.第6.3.3条增加第4款:4 孔隙率n=(1-ρd/ρs)×100(6.3.3-5)式中n--孔隙率(%);ρd--土的干密度(g/cm);ρs--土的颗粒密度(g/cm)。

2.第6.4.3条增加第4款:4 孔隙率应按本规程公式(6.3.3-5)计算。

3.取消第34章有机质含量试验、第35章阳离子交换量试验、第36章蒙脱石含量试验等章节的内容。

三、《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铁建函[1998]15号)取消第21章蒙脱石和伊利石含量测定的内容。

四、《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1.第2.1.3条术语修改为“轨道控制网(CPⅢ)”。

全文中“基桩控制网CPⅢ”修改为“轨道控制网CPⅢ”。

2.表3.1.1修改为:表3.1.1 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网要求注:采用GPS测量CPⅡ时,CPⅠ可布设为≤4km一个点。

3.表3.2.4修改为:表3.2.4 控制点的定位精度要求(mm)4.增加第5.2.4条“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点可根据需要,在CPⅡ和二等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同等级扩展或向下一级发展”。

五、《时速200~250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铁建设函[2007]76号) 1.全文中“基桩控制网CPⅢ”修改为“轨道控制网CPⅢ”。

2.第4.0.9条第1款修改为“施工放样前,应在C PⅡ复测的基础上,按五等附合导线要求加密施工控制点,其平均边长以200m为宜”。

3.第4.0.9条第2款修改为“施工放样应置镜于CPⅠ、CPⅡ、加密施工控制点上采用极坐标法测设”。

4.第5.0.4条修改为“线下工程验收合格后,由轨道铺架施工单位按第2.4节要求建立轨道控制网CPⅢ和线路中线控制加桩”。

5.第5.0.5条修改为“CPⅢ点距线路中线的外移距离一般为2.5~4m,应设置混凝土桩,并符合附录A CPⅢ控制桩的规定。

曲线上按CPⅢ的测量精度每 60m左右设置曲线控制基桩(在铺轨基桩点间加密),曲线的直缓、缓圆、曲中、圆缓、缓直、变坡点里程以及竖曲线的起、终点里程应各增设一个”。

6.第5.0.6条修改为“轨道控制网CPⅢ,在直线部分宜设在下行线左侧路肩上,分修地段应按上、下行线分别设置。

在一条线路上线路基桩的外移距离宜相等;如遇障碍物,外移距离可适当增减,但增减值应相等”。

7.第5.0.7条修改为“轨道控制网CPⅢ的测设,平面应按表2.1.3、表2.1.4-2和第2.4节CPⅢ控制网的要求施测;高程应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8.第5.0.8条修改为“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后,应根据CPⅢ距中线的外移距离,进行中线测量。

测量后的线路、桥梁、隧道中线应相符合,其位置应满足路基宽度和桥梁、隧道等建筑限界的要求”。

9.第5.0.13条第3款修改为“各种测量资料和桩橛,桩橛包括:CPⅠ点、CPⅡ点、水准点、轨道控制网CPⅢ等”。

10.第5.0.14条第1款修改为“对CPⅠ点、CPⅡ点、水准点、轨道控制网CPⅢ等进行复测”。

六、《铁路路基设计规范》(铁建设[2005]66号)1.第6.2.1条(1)删除第4款中的“细粒土、粉砂、”;(2)表6.2.1-1:删除表中的“细粒土、粉砂、”,表中的“(0.93) ”修改为“0.93”,表中的“(100) ”修改为“100”;删除表下的“注:细粒土、粉砂、改良土一栏中,有括号的仅为改良土的压实标准,无括号的为细粒土、粉砂、改良土的压实标准”。

2.删除第7.1.5条中的“、抛石挤淤”。

3.第7.2.2条修改为“Ⅰ级铁路的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涵洞、路堤与硬质岩石路堑连接处的过渡段填料及Ⅱ级铁路的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涵洞连接处的过渡段填料应满足第7.5.3条的规定”。

4.表7.3.1下部的注2内容修改为“2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涵洞、路堤与硬质岩石路堑连接处的过渡段填料的压实标准应满足第7.5.3条的规定”。

5.第7.5.1条中的“一次铺设无缝线路的Ⅰ级铁路,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路桥过渡段,并应按图7.5.1进行设计。

台后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分层填筑压实”修改为“Ⅰ、Ⅱ级铁路,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涵洞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应按图7.5.1进行设计”。

6.第7.5.3条中的“路堤与桥、路堤与硬质岩石路堑”修改为“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涵洞、路堤与硬质岩石路堑”,“表6.2.1-1”修改为“表6.2.2”。

7.第10.1.3条修改为“对支挡结构基底下持力层范围内的软弱层,应检算其整体稳定性。

整体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25”。

七、《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116号)1.第3.1.5条中的“有架桥机作业的桥头路堤,应检算在架桥机作业条件下的路堤稳定性,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修改为“有运架梁作业的路堤,应检算在运架梁作业条件下的路堤稳定性,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

2.第3.3.6条中的“下列情况或地段,应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石灰桩、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或混凝土桩基础等措施加固:”修改为“下列情况或地段,应根据软土性质、加固措施的适宜性和地区经验等条件,选择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石灰桩、水泥粉煤灰碎石(CFG)桩、高压旋喷桩等复合地基或混凝土桩基础等措施加固:”。

3.第3.4.5条修改为“有运架梁作业的路堤,在运架梁期间应加强路基的位移和沉降观测”。

八、《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铁建设[2006]117号)第8.2.3条第6款修改为“地表应铺设中粗砂或其它透水性好的均质渗水料垫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50cm,含泥量不宜大于5%”。

九、《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建设[2003]127号)1.第4.1.4条中的“台阶宽度不小于1m”修改为“台阶宽度不小于2m”。

2.删除第4.3.3条的内容。

3.第5.8.12条中的“每昼夜边桩水平位移不得大于10mm,路基中心地面竖向位移不得大于20mm”修改为“路基中心沉降每昼夜不得大于10mm,边桩水平位移每昼夜不得大于5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