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政权“一国两制”
曹纪红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甘肃兰州730010)
[摘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
辽政权“一国两制”在客观上起了传播封建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本文为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的一个探索。
[关键词]契丹;辽政权;一国两制;民族融合;
契丹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
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
耶律德光时改称辽。
阿保机及其继承者开疆拓域,在北方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军事帝国。
境内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文化同奴隶制生产方式并存。
统治者实行了两种政治制度,这在客观上起了传播封建经济文化和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
(一)
契丹族是东胡族的一支。
三国时期迁徙到“潢水之南,黄龙之北。
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1北魏时期出现在北方的历史舞台上,共有八个部落,在辽河上游的西拉木沦河和老哈河一带“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自卫作战的需要,契丹八部走向联合,共推酋长,形成了以大贺氏部落为主的联盟。
唐初,酋长会摩率领各部归附唐朝,唐太宗赐予旗鼓。
其后在契丹故地设松漠都督俯。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回纥亦内乱不息,契丹族摆脱了腹背夹击局面。
唐末,中原战乱,北方农民避乱北徙,同契丹人杂居,他们从汉人习农耕、纺织、冶铁,契丹族迅速发展。
跨进文明大门前夕,契丹新八部的显贵耶律阿保机在争夺权位的斗争中取胜--“总知军国事”,并组建了一支进一步加强自己权势的侍卫亲兵“皮室军”-----它促进了王权的产生。
916年,手握契丹八大部落军政大权的耶律阿保机以盛大宴会招待其他七部“大人”,“共以牛酒会盐池。
阿保机伏兵其旁,酒酣伏发,尽杀诸部大人”○2统一了契丹各部。
有三件创举:其一,没有沿用北方游牧民族称“可汗”而仿照汉族王朝称“天皇帝”(年号“神册”即辽太祖)从而宣告强大的契丹奴隶制政权在北方崛起(947年耶律德光改称辽)。
其二,命汉人康默记在契丹故地潢河岸边“城西楼为皇城”百日而成,即上京临潢府。
北方游牧民族有固定都城由契丹开始。
其三,命其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仿汉字偏旁造契丹大字,结束了契丹族刻木纪事的历史。
不久又“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以巩固国家政权。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继续对四周各部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南进中原,占领后梁、后唐大片领土;向西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回鹘。
越流沙,东进,925年灭了文化经济比契丹发达的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太子倍统治)。
926年,阿保机病死渤海扶余城。
兵马大元帅、次子耶律德光在太后述律氏月理朵支持下夺嫡即位,即辽太宗。
述律太后和耶律德光都是奴隶制度的维护者,在位二十多年,一直兴兵南侵,灭亡后唐。
935年11月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
石敬瑭奉献幽云十六州地域以谢。
后遣使臣赵莹奉献十六州图籍,上表自称“儿皇帝”○3。
37岁的耶律德光收了一个47岁的儿皇帝,创造了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奇观。
946年12月耶律德光再次领兵南犯,攻陷开封,灭了亲手扶植的后晋王朝,次年元月入开封,穿上汉族皇帝的服装,“坐崇元殿受蕃汉朝贺,伪制大赦天下,改晋国为大辽国。
”○4年号大同。
契丹兵南下,入开封;各地辽兵抢掠搜刮、横征暴敛。
顷刻间反抗辽兵的起义迅猛爆发,辽兵无法立足,率兵北还。
回军途中,耶律德光总结南下失败原因:
“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使还镇,三也。
”○5行至栾城,耶律德光病死杀胡林。
(二)
阿保机及其继承者四处扩疆拓土,建立了一个东到大海,东北到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南含幽云十六州,西达阿尔泰山,北至蒙古大漠南北,境内有汉、契丹、女真、回鹘等民族的军事奴隶制大帝国,政治经济及文化水准差异较大,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并存。
如何统治这个国家成为契丹奴隶主贵族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契丹统治者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明智措施。
即中央政权设置两套行政机构,执行两种政治制度。
史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6“国制”即契丹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制度,称北面朝官,即中央政权北面机构。
设枢密院,分南北两院,分别掌管契丹故地各族军政等事务。
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
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
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役,凡契丹人民皆属焉。
”○7南院实际上以治理北移和被俘汉人为主。
与枢密院平行的还有宰相府(亦分南北二府)和大王院(亦分南北二院),分别由皇族和后族部落中推举首领任之,参与佐理军国大事和治理部族事务。
至于地方机构,契丹及其它各族原则上沿用和保留其部落组织;北移和被俘的汉人,则专门设置“头下州军”即“汉儿城寨”统治。
这类“汉儿城寨”在契丹统治区越往南越多。
“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乃用唐制,复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沿用了汉族封建政治制度统治汉族地区。
即契丹中央政权机构的“南面朝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8后来太祖入汴始设汉枢密院,掌汉人军政。
第一任枢密使是李崧。
南面朝官多以汉族文人任之。
地方机构,自灭渤海得幽云十六州外,便保留了汉唐以来封建王朝的一套政治制度,设州县统治。
(三)
辽政权的“一国两制”是它区别于北方先后出现的各少数民族政权最奇特之处,也是契丹族超越同时代的突厥、回鹘等成为征服者的象征之一。
该制度到辽太宗时基本完备了,之后小有增损。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有期,并非偶然。
大量汉族百姓和渤海百姓的存在;契丹族长期南进中原,频繁接触封建经济文化;契丹政权中汉族人士日益增多;耶律阿保机等统治者勇于吸取汉族先进的政治、生产经验等诸多因素,最终造就了“一国两制”。
同时巩固了辽政权及北方经济发展,促使辽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逐步走上强盛。
主要表现:第一,阿保机将北徙和被俘汉人“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曰“汉城”使其耕种,“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得汉人之助,实力大增,统一了契丹各部。
(史载上京汉人竟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第二,辽太宗时,多次下诏保护和鼓励农耕,“诏有司教民播纺绩,”“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
○9还曾移民到水草丰美处垦荒播种。
辽圣宗过蒿城,看见契丹乙室部播种的黍谷已熟,派人帮助收割。
辽道宗时派耶律唐古部在朐胪河边垦田,连续十四年丰收,积谷数十万斛,“辽之农谷,至是为盛”。
○10
第三,辽太宗病死栾城后,倾向汉族文明的契丹贵族权臣们拥立仰慕封建文化的兀欲即位(即辽世宗),这是对推行奴隶制的契丹贵族的沉重打击。
世宗又仿汉制官制,始设北枢密院,任倾慕汉族文化的安端为院使。
促进了辽政权的封建化。
第四,辽政权中汉族势力日益增长,到辽圣宗时,汉人韩德让任南枢密院使,总知宿卫兼政事令,后任南北枢密院使,总管契丹、汉人两院,总揽辽朝军政大权,最终导致辽圣宗(承天太后摄政)在汉族人士辅佐下变革辽朝制度:释放宫帐奴隶(多系汉人)为平民,称为给贵族和政府纳税的“二税户”;移民垦荒“计亩出粟,以赋公上”○11废除酷刑和严禁任意屠杀奴婢等;贵族、皇亲国戚犯罪都令“所在官司案问”,从而削弱了契丹奴隶主贵族
特权,封建制度最终在辽国确立。
奴隶的解放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辽王朝进入全盛时期,辽兵多次南下中原,直到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后才稍事减弱。
第五,促进北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大融合。
契丹、奚人从事农耕习自汉人。
据胡峤《陷北记》记载○12:契丹人在上京附近用牛粪搭棚种植西瓜,其大小形状类似中原的冬瓜,但味道香甜,西瓜种子是契丹破回鹘后得之移种成功的。
(唐人文献中未见有关西瓜的记载)。
尤其是契丹人学会冶炼一种近似钢的镔铁大约是十世纪初,这是对中国冶炼技术的一大贡献,将我国镔铁史推前了约二百年,而这一贡献正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晶。
辽太宗会同三年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
”○13经济文化交流与通婚,丰富了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北方经济发展,加强了北方各族民族融合。
到元朝,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族人都成了汉人,而辽政权时期的民族融合成就及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第六,契丹族不但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除政治文明、农、牧、手工业文明、契丹文字等以外,佛寺、佛塔的建筑水平极高,其突出特点人们统称为辽寺辽塔。
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为山西应县释迦塔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质结构的佛塔,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
注释:
○1《新唐书北狄》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中华书局1987年版
○2○3《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中华书局1987年版
○4《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中华书局1986年版
○5○9○13《辽史太宗纪》中华书局1983年版
○6○7○8《辽史百官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11《辽史。
食货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中国通史》第六册1979年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