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毕设开题报告的样本

本科毕设开题报告的样本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分析及对策作者姓名:作者学号:学科专业:飞行技术指导教师:白广忱培养院系:飞行学院2011年06月15日目录1 课题的选题依据 (1)1.1课题来源和背景 (1)1.2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 (2)2.1国外研究现状 (2)2.2国内研究现状 (4)3 选题的研究方案 (5)3.1论文研究内容 (5)3.2关键问题 (6)3.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6)3.4论文的可行性分析 (7)4 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成果 (7)5 论文工作计划 (7)主要参考文献 (8)1 课题的选题依据1.1课题来源和背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民航现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05年累计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259 208 9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到13 770.2万人,货邮运输量达到3 035 192吨。

分别同比增长了12.2%、13.6%和9.7%。

与此同时,也给民航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民航近20年的平均重大事故率是3.63/百万架次,近十年的平均重大事故率是2.46/百万架次,安全运输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仍然是航空发达国家的4.4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7倍。

在运输飞行中,着陆飞行阶段所用的时间仅占整个飞行时间的1%,但却是飞机最容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阶段。

着陆期间飞机处于机场周围高密度交通区域,机组所需完成的操作程序复杂,所面对的天气条件多变,所遇到的问题一般都较为棘手且要求短时间内妥善处理,因此机组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是整个飞行过程中事故及事故征候的高发阶段,一直受到全球民航业的普遍关注。

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飞行安全尤其是着陆阶段飞行安全方面的问题有深切的感受。

可以说,关注和思考飞行安全尤其是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问题对于飞行行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飞行理论知识和飞行技术的学习,我逐步开始思考着陆阶段的飞行安全问题,分析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以及预防对策。

1.2 课题意义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1) 丰富飞行安全尤其是着陆阶段飞行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

(2) 丰富着陆阶段飞行安全预防措施的研究内容。

1.2.2选题的实践意义(1)通过对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的分析及对策研究,为强化飞行安全尤其是着陆阶段的飞行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预防和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促进飞行安全性的提高。

(2)通过对着陆阶段飞行事故的研究,为飞行员的安全教育提高理论借鉴和指导,提高飞行员的安全意识。

(3)为其他研究人员或飞行员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启迪有兴趣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研究。

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2.1国外研究现状据统计,从1980年至1996年,全世界最大起飞重量5 700公斤以上的喷气式和涡轮螺旋桨运输机共发生重大死亡事故621起,其中发生在进近着陆阶段的重大死亡事故有287起,占总起数的46%。

在287起事故中,进近阶段占108起,第五边进近阶段占82起,着陆阶段占97起。

图1为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提供的世界商业客机运输飞行事故在各飞行阶段的百分比。

从图1中看到,仅占整个飞行时间1%的着陆阶段发生的飞行事故却占到整个飞行事故的29.3%。

1980-1996年世界发生的287起重大进近着陆事故共造成7 185人死亡,平均每起事故死亡25人,平均占机载人员的63%。

在世界发生的287起重大进近着陆事故除8起事故原因不明外,其他279起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共有64种之多。

其中最常见的5种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这5个主要因素造成了198起重大进近着陆事故,占事故比率高达71%。

表1 世界重大进近着陆事故主要原因所占事故的百分比(1980-1996)世界民航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飞机进近和着陆阶段造成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五种:一是疏忽、措施不当,因此造成的事故约占24.7%。

这是指在无目视参照地标或失去目标时,机组人员在飞机下降到决断高度以下或最低下降高度以下仍继续进近着陆。

二是不清楚飞机在空中的位置,因此造成的事故约占18%。

这是指机组不明白飞机距离地面的精确高度,而造成可控飞机撞地事故。

三是飞行操纵错误,因此造成的事故约占12.2%。

这是指飞行设备操作错误。

四是“蛮干”,因此造成的事故约占11.1%。

这是指盲目蛮干,违章违纪,不按操作规程办。

五是判断力和飞行技术,因此造成的事故约占4.3%。

这是指飞行理论浅薄,飞行基本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弱。

在1980---1996年全世界发生的287起事故中,按飞机失去控制后或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撞地、撞障碍物或坠入水中(LOC—C),可控飞行撞地(CFIT),飞机失去控制后坠毁(LOC—D),飞机撞地后起火(FIT-F),飞机在着陆时未达跑道(L-NR)所做的统计如图3所示。

中国民航发生的10起事故结果也如图2所示,其中的1起是飞机着陆后发生的失火事故(L—F)。

图2 世界重大进近着陆事故结果分析(1980-1996)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知,可控飞行撞地和飞机失去控制后或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撞地、撞障碍物或坠入水中是最常见的进近着陆运输飞行事故结果。

飞机撞地后起火在飞机重大进近着陆事故中占了将近1/4,这是造成机上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民航总局从1950年到1999年8月底统计的各运输飞行阶段发生的事故如表2所示(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其中在着陆(含复飞)阶段所发生的事故占到28.9%,基本上与国际相同。

表2 中国民航运输飞行事故发生阶段统计表(1950-1999.08)中国民航从1980年到1996年共发生二等以上运输飞行事故18起,死亡旅客及机组人员749人(统计中的中国民航运输飞行事故以1994年7月1日为界,之前为一等、二等飞行事故,之后为特别重大飞行事故、重大飞行事故)。

在进近着陆阶段(包括复飞)发生的运输飞行事故10起,占整个运输飞行事故的56%;死亡257人,占整个运输飞行死亡人数的34.3%。

表3为中国民航1980-1996年间发生的进近着陆事故统计。

表3 中国民航迸近着陆运输飞行攀故统口统计表(1980--1996)中国民航发生的10起重大进近着陆事故中,主要原因由于疏忽/搭配不当的占4起,判断力/飞行技术差的占到3起,不清楚飞机在空中的位置、“蛮干”和飞机着陆后失火的各占1起。

同样,在一起事故中也出现了若干促成因素。

如1985年l月18日发生在济南机场的安24一等飞行事故,其主要原西就是飞行技术差,另外还有进近时高度低、疏忽/措施不当等因素,造成飞机失速坠地起火。

而地面消防救援不熟练,最终使旅客32人、机组6人全部死亡。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世界重大进近着陆事故的5个主要原因都属于人为因素。

在279起已知事故原因的事故表明:1)人为因素造成了228起事故,事故比率高达82%。

2)名列第二位的是环境因素,总共造成14起事救,占到5%。

最常见的环境因素是飞机没有安装安全设备、驾驶舱资源利用不当、气象条件恶劣、能见度差和缺乏地面导航设备等。

飞机没有安装安全设备和驾驶舱资源利用不当分别为47%、37%,是进近着陆事故的促成因素。

中国民航发生的10起事故中涉及机组因素的达到8起,天气恶劣时发生的事故占到3起。

3 选题的研究方案3.1论文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着陆阶段的分析事故的原因分析,其中包括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第二部分是着陆阶段飞行事故的预防对策。

论文的章节安排具体包括:3.2关键问题本论文的关键问题是:(1)如何结合各种情况下着陆安全飞行理论分析国内外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2)如何结合自身的飞行经验和体会,找寻预防着陆阶段飞行事故的对策与方法,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难点。

3.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3.3.1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着陆安全飞行理论,分析和诠释着陆阶段的飞行事故。

本研究以飞行安全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的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飞行的特殊性,寻求着陆阶段分析事故预防措施。

本研究以实际案例分析为依据,对着陆阶段飞行事故进行实证分析,加深对飞行安全的认识。

从本人的飞行经历出发,总结对飞行安全的个人认识。

3.3.2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3.4论文的可行性分析(1)理论支撑:关于着陆阶段分析安全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和案例可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笔者已经查阅了大量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课题保障:本人从事与飞行有关的学习和工作五年有余,对飞行知识和飞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一些实际的飞行经验,为课题完成和论文写作提供了现实保障。

4 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成果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及成果主要如下。

(1)通过分析得出着陆阶段飞行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2)整合、总结现有的着陆飞行安全理论。

(3)理论结合实际,得出着陆阶段飞行事故的主要预防措施。

(4)总结本人飞行技术专业理论学习和飞行实践的体会。

5 论文工作计划2011年6月15日-2011年6月30日,完成相关参考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工作。

2011年7月1日-2011年7月15日,完成国内外着陆阶段飞行事故案例的分析工作。

2011年7月16日-2011年7月30日,完成着陆安全飞行理论的整合工作。

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15日,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2011年8月16日-2011年8月30日,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及相关文档。

主要参考文献【1】杜红兵,李珍香.进近着陆运输飞行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6)【2】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办公室管理文件.国际民航组织技术文件有关名词解释(旧.AS.2007.01),2007,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等级(GBl4648.93),1993,10【4】中国民用航空局行业标准一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征候(MH2001.2004),2004,7【5】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安全办公室.1996.2005年历年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和飞行事故征候统计【6】James.M.Berry.Aviation Safety 2003:the Year in Review[A].In:Joint Meeting of the PSF 56th Annual,the IAFS,IFA 33rd IntemationN Coherence,and IATAEC。

Washington.D.C. USA. Nov.【7】李敬,卢贤锋.中国民航鸟击航空器防范研究工作【C】.民航机场科技研讨会交流材料.民航局机场司、人事科教司,2006,7【8】张纪慧编译.发生系统故障时的失误连锁反应【J】.航空安全,1998(2)【9】杨春生,孟昭荣.危险的11分钟【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0,7【10】徐柏龄.前车之鉴——新中国民航飞行安全回顾与思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11】刘清贵.强化飞行训练: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J].中国民用航空,2006(2).【12】中国民航出版社编.世界航空安全与事故分析[M]. 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11)..【13】成柳编著.环球大空难[M].中国民航出版社编,19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