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理感悟类散文(考点提升练)附答案

哲理感悟类散文(考点提升练)附答案

考点提升练哲理感悟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时光冯骥才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

半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

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

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

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

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

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

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

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

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

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

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

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

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

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

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

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

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

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

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

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

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存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

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

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

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

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

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

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

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

是不是?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

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

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1.作者说:“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

”结合后文的比喻,说说为什么到了年终时分,会乍然出现时光的感觉。

答:答案因为到了年底,一年将尽,就如同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不知不觉中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

此时会让人感觉时光分外短促、有限、紧迫、拮据与深浓。

2.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答案承上启下。

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疑问,此是承上。

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启下)的作用。

3.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答:答案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

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

4.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答:答案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

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

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

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上善若水葛水平听《二泉映月》一定要在黄昏时分。

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夕阳最后的光芒,晚风习习。

这时候你可以来闻,青草的香透窗而来;这时候你要坐下来静静地摆弄出一个姿势来听,映月的泉水,把满月的金黄锯开一个回环的小缝儿,听觉、悟觉,款款地把一段旧事、一段流连忘返的往事牵扯出来,让它从树影斑斑的暗处淌出,在寂寞阳光深处,在波折动移的阐释之外,打通你生命所有的孔窍。

你抬起头时,大地已在眼睛的迷梦中白茫茫一片,你会感觉到其中闪亮着人间好景——月下泉音。

这是华彦钧先生留给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最好的礼物。

这位潦倒的流浪艺人把他身上具备的最后力量涌现在琴弓的马尾上。

我看到了丘陵和山冈,看到了泉水流经时溅湿了我的思想,而华彦钧先生关于他对光明月色的向往——正拖着一尾素泉一粼一粼地向我涌来。

现在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华彦钧先生,只知道瞎子阿炳。

五十多年来,凡是演奏过他的作品、听说过他的人,都无法将他忘记,对他的思念几乎成了一种迈不过去的心槛。

他与我们站成了一个遥远的距离,不仅是时空的,还有心理的,包括他凄婉的爱情。

华彦钧,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他的尊称。

他的俗名叫阿炳,因为双眼枯萎,人们又叫他瞎子阿炳。

他的眼睛看不到阳光由赤红褪成淡金了,偶或云色水汽轻浅淡薄时也感觉不到天穹明净高远了。

绵密的时间从他眼前划过时,凉意渐生,秋凉叶黄,冬雪凌乱。

沉潜于被岁月流失的缤纷世间,他的心在遍地霉朽腐烂的土地上居然长出了茎状的芽苞,是为了道出他深藏心声的对“命”的赌博吗?他活着时知音难觅,生命末了遇到了一个知音——杨荫浏教授。

他死后知音遍布天下。

所以说知音不在多,一个足矣。

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而寻访阿炳的。

阿炳在一个黄昏演奏了乐器二胡,他当时的演奏肯定不如现在的音乐人演奏得好,但是他有一种朴雅的气韵,一种无言的召唤,他在撞击杨荫浏心灵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和落泪,他不知道杨荫浏的心此刻已经碎了。

阿炳望着杨荫浏,杨荫浏看到的是一张嵌在稀疏的头发下边的脸,那是一张坚硬的存在的脸啊,两只眼睛犹如苍凉的两潭死水,却有着一股不言而喻的气势。

杨荫浏说,此曲只应天上有!阿炳张了张嘴,幸福刹那就溢满了瞎子的眼窝。

阿炳说,我这个曲儿还没有名。

杨荫浏想了想说,就叫“二泉映月”吧。

阿炳感叹了一声:遇到神仙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和生活中最坚实的部分从道观起始,令他魂牵梦绕而又无以为继,也成就了他生命的辉煌和危途。

他跪在干瘪的玉皇像前,张着空洞的眼,他听到呜嘤的风穿过厅堂,一些散板乐段,拖着长音飘来,他读出了一股很浓的味儿,是音乐的味儿,他从此和庄周一样化蝶了。

阿炳,何等规模的一个落魄道人啊,当他把二胡吊挂在自己的胸腔时,他深凹下的眼睛就明澈了,而引领他的那个女人,一位平常的“雅”人,在惠山的小桥上,混沌中的风景是让人惊艳的。

我是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景致的:一男一女,臃肿和消瘦,弦子和琵琶,穿过风声雨雾走近来。

我恍然、寒意,还有小小的惊悸,恨不真切是当时。

一个往极致里推的景啊,景啊,景啊,“自有定数,何待再说!”这世界上真的是有神仙?假如说真有神仙,谁敢说阿炳不是神仙!此曲只应天上有啊。

我的一位女友说:“这一辈子最想嫁的人就是阿炳,陪他走过磨难多端的时光,在他用生命悟出来的音乐中幸福到死。

”我最初理解她时我以为她是作秀,现在,当我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唱时,我同时也明白了什么叫惊世绝想。

惠山的泉啊,不碍不滞,向死而生,阿炳以肉体在人世间极为短暂的旅行中完成对爱如此细腻、温情而深切的体验;他内心存在着怜悯和大痛,一切都化成了联翩而至、跳跃闪烁的意象,并散发出了悠长绵密的醇香。

难怪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

老子曰:“上善若水。

”难怪杨荫浏先生要赋予它泉的灵性。

泉不落水相,在月亮的晚上跳泼着银的光芒,像一个宽阔的胸膛,将世间美好的亮聚集到一起,运化,运化,运化。

我惊骇我在《二泉映月》中已经深陷得太久,太久,太久了。

(选自《中国现当代随笔·今世今生》文化艺术出版社,有删改) 5.第1段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答案①营造氛围:营造了听《二泉映月》的特殊氛围,引导读者披文入情、身临其境。

②描绘了《二泉映月》的意境美,说明了欣赏《二泉映月》应该具备的状态。

③开篇蓄足情势,为下文进一步展开作好铺垫。

6.为什么说“《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答:答案①因为《二泉映月》意象跳跃闪烁,意韵悠长醇美,饱含了阿炳对人世的大爱和悲悯情怀。

②“跪下来听”体现了对阿炳高贵人格及其音乐作品的尊重和敬畏。

7.请简要分析文中阿炳的形象。

答:答案①双目失明、落魄潦倒的民间艺术家。

②热爱音乐,弦音无人赏识却坚持不懈、倾尽心血创作音乐。

③坚韧顽强,与丑陋的社会抗争,创作出了不朽的美妙乐章。

④心存大爱,对人世充满悲悯情怀。

8.本文主要写阿炳和《二泉映月》,题目为什么是“上善若水”?请加以探究。

答:答案①杨荫浏先生赋予乐曲泉的灵性,水是《二泉映月》的背景之一。

②作者认为,世间最善的是水,《二泉映月》既有悲悯的情怀,又有优美的旋律,也是至善至美的。

③“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阿炳是道士,与其身份相关。

④水至柔至刚,阿炳倚赖着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井中活着。

(答出三点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