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变化及其优化配置摘要:信息资源配置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业务工作。
本文分析了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的最新变化,从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资源类型结构几个维度来考察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
从保存与利用、类型结构的配置、经费预算的比例、共建共享的实施来提出信息资源配置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资源结构1、信息资源配置资源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现实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与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
【1】因此,资源的配置问题就是有限的资源的分配问题。
信息资源是指文献资源或数字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是图书馆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基础,是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物质保障。
但是,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资源保障和读者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不可能全面占有所有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指针,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也是按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将业已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合理分布和存贮在不同信息机构的一种信息活动;还是一种既包括对现有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包括对潜在或新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的信息活动。
”【2】2、馆藏资源结构的变化信息资源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于它的构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划分。
常见的有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
2.1学科结构学科构成是藏书结构最基本的要素。
如何划分藏书的科学范围。
制定一个学科齐全、粗细适度、科学合理的统一的学科框架来规范藏书的学科结构,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
我国图书馆界认为,应以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采用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为基础,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日录和国外学科划分的一些标准。
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特定区域的综合性图书馆,相对于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来说,学科结构覆盖面相对全面。
但是,根据各馆馆情和读者需求情况,也有重点学科之分。
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经济、文学、工业技术、政治法律等社会热点学科收藏量比较大,自然科学中航空航天、军事、环境科学等冷门学科收藏量比较偏低,这也是和市场出版量以及读者需求相对应的。
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学科结构并不是一个定量,而是复杂发展、动态变化的。
特别是新兴学科的突起和读者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图书馆学科结构异动,影响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例如,信息技术科学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出现了大量学科文献,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分支。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定是经济水平伴随着社会和文化共同进步。
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新兴学科和优质文献不断涌现,一些传统学科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知识领域的学科变化将会是个持续的、渐进的、多层次的发展过程。
2.2等级结构等级结构是指图书馆根据信息内容的水平程度及读者需求的不同层次,相应地划分出若干层次的收藏级别,并规定各级别所应达到的收藏目标,以反映所收集的信息资源的内容深浅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满足某种性质工作团队信息资源需求的水平。
等级结构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规划的关键。
根据美国的“五级藏书结构理论”,即完整级、研究级、学习级、基础级、最低级。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一般都明确规定了本馆信息资源的等级结构,采访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可直接采用以实现本馆资源的系统性建设。
完整级是最高级别,也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
馆藏资源建设的有限经费,要无限向此倾斜,以保证这一级别信息资源的采购和建设。
研究级是仅次于完整级的重点,但需要采购人员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收集、选择、筛选,对采购人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要求最高。
其他三个等级,都是相对普通的级别。
等级结构是图书馆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色、文化传统、服务群体、资金状况、长期规划等一系列现实因素作出的规定,并且相对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一成不变的。
发展是永恒的,现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等级结构也应该有所变化。
但是它的变化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总体布局,必须由公共图书馆多方专家和学者论证分析后再作调整,同样也是有发展空间的。
2.3时间结构时间结构与藏书利用的活力密切相关。
时间结构是指馆藏信息资源按出版时间或公布时间划分的层次。
图书馆采集的各类信息资源,出版或生产的时间有先有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记录,反映了人类科学文化知识源远流长、继承发展的纵向关系,也是图书馆馆藏系统性的反映。
对知识信息的利用者来说,图书馆收藏或即时获取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不仅要能够满足他们获取最新信息知识的需求,而且要能满足他们查询知识的回溯性需求,也就是说,既要有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典籍,也要有反映各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最新的信息资料。
知识有更新的规律,记录知识的文献信息也因此有自己的生命。
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各有不同的价值,也各有不同的生命周期。
例如,经典著作的文献价值是经久不衰的,几乎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一般的学术著作,学术价值大约有5——10年,之后就会被新的内容所取代。
学术期刊记载的是最新的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其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考试类教辅书籍的时效性也非常强,以单次考试为衡量标准,往往更新最快。
而电子资源常常是商业数据库的形式购买,以使用年限为标准来衡量其价值。
因此,合理设计馆藏的时间结构,是规划馆藏的一个重要问题。
2.4文种结构文种结构是指馆藏中各种语种的文献信息的构成情况,它反映了图书馆对社会文献信息覆盖的程度,也反映了馆藏水平和对读者多方面需求的满足程度。
因为对各学科领域的文献收藏涉及的文种越多,其完整系统程度也越高,满足需求的能力就越强。
所以文种结构是图书馆收藏水平、读者利用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文献的利用来看,外文文献主要满足读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所以通常在研究型读者较多的图书馆,外文文献的比例也比较高。
而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图书馆,采集信息资源的文种,则以母语文献为主。
外文文献语种相对较少,以热门语种如英语、汉语、日语等为主,研究级的文献也较少,以大众化通俗读物和考试类文献为主。
文种结构的变化,以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成果息息相关。
国内部分公共图书馆定期开展了一些英语、韩语等外语主题活动,吸引了各年龄层的学习型和业余型读者,带动了相关语种的文献需求量。
因此在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及时注意到此类变化,适时调整资源的配置结构。
2.5资源类型结构资源类型结构是指馆藏中各种不同出版形式、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的构成情况,这是馆藏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构成面。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文献类型繁多,新的信息载体不断出现。
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各种电子出版物,已成为现代文献群中庞大的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信息载体在储存、传递、交流信息知识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作用。
纸质文献中的图书以知识系统完整见长;期刊以传递信息及时灵活取胜;专利、标准有其独特的用途,并自成体系。
光盘数据库具有海量储存和多媒体的功能;网络信息资源则使人们获取信息完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而异常便捷。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构成,已经改变了由过去相对单一的文献资源占据主体地位的收藏模式,不同类型的信息载体,丰富了馆藏结构,形成多样化、综合全面的复合型资源体系。
各类型资源的特点,能对应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信息知识需求,因此,图书馆只有建立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类型结构,才能适应读者群体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在规划馆藏信息资源结构时,必须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比例提出明确的要求。
3、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3.1保存与利用保存与利用是图书馆信息资源选择和配置必须考虑和兼顾的两个方面。
从保存的角度看,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等载体的信息资源保存寿命是不同的;从利用角度看,不同层次、年龄、学科背景的用户对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也不一致。
如果经费充裕,最理想的是适当选择同一内容的不同载体形式作为备份,但现实情况是,图书馆经费的增加始终无法赶上信息资源品种和数量发展的速度及价格的上涨幅度。
因此,避免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重复购置是图书馆的现实选择。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的选择和配置时,应该着重从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发展趋势、及用户利用的习惯和偏好来配置和调整,特色资源和重点资源的选择还需要考虑长期保存问题。
因为归根到底,保存也是为了利用。
具有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资源需要长期保存,不论是纸质资源、缩微资源、数字资源,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只保存一份,载体的选择、保存条件、保存方式都要达到和符合长久保持的要求,避免遗失和损坏。
这种文化价值很高的资源在利用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最好不重复使用原件,提供其他形式的副本,比如复制、缩微、拍照等等。
既要保护好资源,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职责,又要在读者需要的时候,合理提供服务。
对于读者借阅需求大的文献,要多购买副本,保障借阅的需要。
保存和利用不再是冲突和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保存的文献也是为了将来的利用,利用也是为了保存文献的价值发挥。
保存和利用可以互为标准,互为参照。
3.2类型结构的配置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众多用户的信息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单一的需要印刷文献或数字文献,而更加看重资源是否获取方便、快捷。
因此,在具体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类型是否易于用户获取和利用,是否易于共享和拥有更多的用户,是否易于长期保存,是否易于及时更新,是否能廉价获得其他载体形式的备份,是否顺应信息资源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否有其他更优的载体类型替代等。
在不损害保存的基础上,更好的利用资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共识。
对稀缺的、脆弱的特色资源进行缩微化、数字化保存,转换为其他形式提供服务。
对大众化、需求旺盛的通俗图书投入更多经费以满足普通读者。
对便于检索,阅读便捷的数字资源投入更多经费,满足更多年轻化、研究型读者。
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都是图书馆的馆藏结构部分,不可或缺,形成一个综合复杂的整体。
但是每种类型的资源所需的比例各不相同,统筹安排它们之间的比例,多层次全方位的满足各阶层读者的需要,能最大化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结构的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形势随时调整,随时改进。
不同类型的资源,价格和使用效益差异很大,要根据当时的需求情况进行配置,绝不可脱离实际,造成混乱。
类型结构不合理,将会大大影响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影响读者利用文献的主要需求。
从短期看,会大大伤害读者对图书馆的信心和信任,从长期来看,会影响图书馆整个的资源架构,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