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阻燃整理
卤-锑协同效应
锑的氧化物是卤系阻燃剂的优良协同剂。 锑的氧化物有:Sb2O3,Sb2O4,Sb2O5,其中
Sb2O3常用。 一般认为主要是卤素与锑在固相中反应生成
挥发性的三卤化锑,然后在气相中发挥作用。
第四节 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整理
1. 棉织物的热裂解过程
纤维素纤维是一种易燃性纤维。在较低温度 下热裂解时,可能发生分子链1,4一甙键的 断裂,继而残片发生分子重排,并首先生成 左旋葡萄糖。左旋葡萄糖可通过脱水和缩聚 作用形成焦油状物质,接着在高温的作用下 又分解为可燃的有机物、气体和水。
Cl
CH2OH
CH2OH
+ + PH3 4 CH2O HCl
[P(CH2OH)4] Cl
Proban工艺:(奥布莱-威尔逊)
浸渍-烘干-氨熏-氧化-水洗
四羟甲基氢氧化磷(THPOH)
CH2OH P CH2OH
CH2OH
+
OCHl -
CH2OH
(HOCH2)4P+
+ + (HOCH2)3P CH2O
要有良好的阻燃耐久性,包括耐水洗、耐干洗、耐气候性等; 不影响或较少影响纤维和织物的色泽、外观、手感和其他物
理机械性能; 无毒、无刺激性,有生物可降解性,燃烧后发烟量少,烟雾
无毒性; 纤维用阻燃剂应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 价格低廉,应用工艺简单。
2. 阻燃整理剂的分类
(1)无机阻燃剂
金属氧化物和卤化物 (钛、锑,使用简便) 硼砂(单独使用用量高,与硼酸1:1或7:3) 磷酸盐(磷酸锌、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
二、溴系阻燃剂及其整理工艺
六溴环十二烷和十溴二苯醚 六溴环十二烷:采用轧烘焙工艺或高温高压
(与分散染料同浴)工艺, 如Phoscon FR-100 十溴二苯醚:借助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使它 附着于织物上。
第六节 涤/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在涤/棉混纺物中,棉纤维会形成支架作用, 阻止熔体滴落,而使其继续燃烧,涤纶失去 了自熄作用,且涤纶较高的燃烧热,会加速 棉纤维的燃烧,致使燃烧现象更为复杂,比 纯纺更危险,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阻燃剂。
热论是通过消耗热量以降低燃烧材料的温度,来 阻止火焰的蔓延,达到阻燃作用。
不燃性气体散热降温 吸热作用 熔滴作用
例如:氢氧化的热裂解过程 阻燃剂能使纤维素分子链在断裂前发生迅速
而大量的脱水,阻止左旋葡萄糖的生成,使 固体碳含量大大增加,可燃性气体和挥发性 液体量大大减少,从而抑制了有焰燃烧。
例如: 磷—氮协同效应
卤—锑协同效应
磷-氮协同效应机理
(1) 氮原子的存在,有利于磷系阻燃剂分解生成 聚磷酸,而聚磷酸对纤维素的磷酰化和催化脱水作 用比磷酸好,它形成的粘流层有绝热和隔绝空气的 效果;
(2)含氮组分与磷酸相结合,在火焰中有吹胀作用, 可使纤维素纤维发生膨化,形成焦炭;
(3)氮与磷首先形成磷酰胺类结构,然后生成PN 键,增加了与纤维素伯羟基发生磷酰化反应的能力, 抑制了左旋葡萄糖的生成。
气体论—抑制可燃性分解产物的氧化
H· + O 2 O·+ H2
·OH+ CO
· OH + O· ·OH + H·
CO + H· 2
MX
M’ + X·
MX
M’ + HX
RH + X·
R· + HX
H·+ HX
H2 + X·
HO·+ HX
H2O + X·
(其中:M’分解残留物;R·活泼性较低)
(3)热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阻燃纺织品的研究开发进 入活跃时期
6.阻燃纺织品的制造方法
合成纤维 织物
◼阻燃纤维 ◼织物阻燃整理
按阻燃剂 引入方法
天然纤维织物
灵活性大
阻燃纤维的制造方法
提高成纤高聚物的热稳定性
大大分分子子上上引引入入芳芳环环 形成网络结构 与与金金属属离离子子螯螯合合
纤维改性
共共聚聚法法::与含与阻含燃阻元素燃化元合素物共化聚合物共聚 共共混混法法::纺丝纺时丝添时加阻添燃加剂阻燃剂 纤纤维维后后处理处法理:法接枝:共接聚枝或溶共液聚浸或泡溶液浸泡
3. 阻燃整理目的
降低织物的燃烧性
火焰蔓延速度慢 离开火源后能自行熄灭
不发生阴燃
一颗烟头可以毁掉整片森林
4、阻燃纺织品的要求
阻燃纺织品,是用来防止火灾的发生和保护人体免 受烧伤。 第一个要求重点针对装饰织物, 第二个要求是指阻燃防护服. 从实际使用要求出发,装饰织物耐洗性可以差一点, 有熔融特性的不一定是坏事。 但是,阻燃服装就要求耐洗,燃烧时没有熔融,阻燃剂 对人体无害,处理织物与皮肤长期接触不会发生皮炎 或引发癌症,至于在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或浓烟的, 它危及救援人员,也在禁用之列。
第一节 阻燃整理的概述
1. 阻燃整理:是指经过阻燃整理的织物具有不 同程度地降低了可燃性,在燃烧过程中能显 著延缓其燃烧速率,并在离开火源后能迅速 自熄,且较少释放有毒烟雾。
2. 纤维的分类(按燃烧性能) (1)不燃性:玻璃纤维、石棉、钢铁纤维等。 (2)难燃性:聚氯乙烯,聚丙烯腈等 (3)可燃性:羊毛,丝,涤纶、尼龙等 (4)易燃性:纤维素纤维,硝化纤维素
(HOCH2)4P+Cl 四羟甲基氢氧化膦(THPOH) +TMM(+尿素)
PyrobatexCP
O CH3O P CH2CH2CONHCH2OH CH3O
第五节 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
涤纶纤维受热分解时产生大量的可燃性物质、热和 烟雾。在受热初期,分子内通过链端的-OH进攻分 子链中的-C=OH或通过交联生成环状低聚物,经过 分子内 β-H转移过程生成羧酸和乙烯基酯,生成的 对苯二甲酸通过脱羧生成苯甲酸、酸酐和二氧化碳 或者苯等,乙烯基酯分子链之间发生经过聚合反应 和链脱离过程生成环烯状交联结构,同时还可以经 过进一步的降解直接生成小分子的酮类物质、一氧 化碳、乙醛、酸酐等,依然可能产生活泼的自由基。
(2)有机阻燃剂
卤系(禁用) 磷系 硫系 硼系
有机阻燃剂
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
四羟甲基氢氧化磷(THPOH)
N-羟甲基-3-二甲氧机磷酰基丙酰胺
(Pyrovatex CP)
H3CO H3CO
O
O
P CH2CH2 C NH CH3OH
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
+ CH2OH P CH2OH
5.纺织品阻燃的历史
公元前83年,希腊人克劳迪亚斯首次将阻燃技术 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1735年,英国人怀尔德(Wyld)发表了关于阻 燃剂的第一篇专利
1820年,盖-吕萨克(Gay-Lussac)的研究工作奠 定了阻燃理论的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开发了阻燃棉纤维 的反应型阻燃剂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纺织品阻燃技术已达到 相当的水平
有机磷化合物整理 利用Br-Sb协同效应 乙烯磷酸酯低聚物电子束辐射整理 将阻燃涤纶与棉混纺后再进行阻燃整理
第七节 阻燃效果的测试
燃烧试样法 极限氧指数 热重分析 其他测试方法
(1)燃烧试验样法
将试样置于阻燃试验仪中,固定试样,使试样下 端离火口距离为19cm,调节火焰高度为38mm , 试 样12S取出,计算剩余燃烧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 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测出损毁长度(炭长)。
O C
O H
C
H C+ C
-H CC
-H3PO4
磷阻燃剂的脱水反应机理
2. 阻燃整理剂
暂时性阻燃整理
硼砂和硼酸 磷酸及磷酸盐 金属氧化物、卤化物 …
CH2OH P CH2OH
CH2OH + Cl
CH2OH
耐久性阻燃整理
有机磷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TMM(+尿素)
阻燃丙纶 氯纶 阻燃涤纶 阻燃涤纶 阻燃腈纶 特殊纤维 丙烯腈氧化纤维
215
20
丙烯腈碳纤维
215
18.2
塔氟纶
250
22
玻璃纤维
阻燃体系 P,S
磷溴锑
溴锑 氯 溴 磷 氯,锑 阻燃元素 C,N C F SiO2
LOI(%) 27-29
28-31
27-29 35-37 27 28-33 27 LOI(%) 35-55 100 95-99 100
天然纤维 棉织物(松)
毛织物(松)
混纺织物 T/C 65/35 普通合纤 富纤(粘胶) 维尼龙 丙纶 氯纶 尼龙6 腈纶 涤纶
融点℃ —
LOI(%) 18.5
阻燃纤维 阻燃粘胶
—
23.8
阻燃维纶
— — 融点℃ — — 170 200-210
— 16.7 LOI(%) 18.9 19.7 18.6 35-37
阻燃整理
张晓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阻燃整理的概述 第二节 织物燃烧机理及阻燃机理 第三节 阻燃剂的分类 第四节 棉织物阻燃 第五节 涤纶织物阻燃 第六节 混纺织物阻燃 第七节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由纺织品燃烧引起的火灾是现代社会中重大 灾害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在国内随着“消防法”的认真贯彻,公安部 关于“公共场所阻燃制品燃烧性能要求及标 识”的标准制定,使得阻燃制品的应用更为 迫切与普及,由此阻燃剂的生产得以迅猛的 发展。
H+
使整理品的强度下降,工作液不稳定
+ (HOCH2)4PCl NaOH
THPC
+ (HOCH2)4P(OH) NaCl
THPOH
Pyrovatex CP
整理工艺:
H3CO H3CO
O
O
+ P CH2 CH2 C NH CH2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