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
二 十 四 孝 图
鲁迅《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的文章,该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 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
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 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3.周岁抓周
抓周,中国传统风俗,现是东亚国家一种小孩周岁时的 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 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 、砚、算盘、钱币、书籍等。魏晋南北朝时已存在,“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 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 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 ”现在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也有些会以 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
社会大课堂--首都博物馆,中华民族园
一,首都博物馆 二,中华民族园
三,我们
1.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 娱亲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 母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 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 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 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2.中国古代瓷器
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 出贡献。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 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 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 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 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 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 业的中心。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 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鲁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 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 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些煞费苦心“修 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普 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 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我们的衣服不是……
更不是这样的……
而是这样的……
汉族房中华民族园
一 汉 族
汉族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 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 民大体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主 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 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 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 文化遗存。
.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 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 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 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 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 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 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 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 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 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 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