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

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

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从而提高他们辩证的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同时,能够理智的看待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素质得以提高。

“爱我中华”首先要先“知我中华”,而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对历史知识的介绍,显然无法全景式地详细介绍我国历史,这时候,地方史的运用将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而有吸引力。

二、深入浅出,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应该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地方性的材料少之又少,这样的历史教材就显得枯燥、乏味与难懂,从而影响了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形象性,这时,地方史就成了历史教材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比如,讲到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节时,讲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时,我就引用了《同安文史资料》的一段关于人民公社时期,在同安石寻深坑填肥种甘蔗的史料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完后,哈哈大笑,也在瞬间明白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含义,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再比如,在讲到必修三宋明理学时,这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朱熹理学思想,我充分利用地方史对教材进行了补充:介绍朱熹在同安的活动,梵天寺文公书院,朱熹“三探”莲花山的典故,朱熹的题词,以及著名的诗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从而理解也了解朱熹理学的形成,含义,以及他的深刻影响。

化深奥为趣味,可以说这是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这种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给老师减负,避免再次陷入填鸭式教学的怪圈中。

三、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考趋势
从2009年开始,福建省开始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在这几年的各类考试,甚至高考中,命题者开始不断针对本地区,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性,命题者开始在命题中不断的强化地方史,这就使地方史的地位又得以进一步的提高,以第一年高考自主命题为例,文综试卷历史学科第38题,就以地方史为考察点:以泉州人李贽的活动,思想为切入点,推究李贽思想产生的根源等等,这种题目,如果在上课是,我们以地方史为补充,进行深入浅出讲解的话,那么这道题可以说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了。

再如,2010届厦门市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试卷的第39题也是以福建地区家庭的基本特征,福建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考察入手,考察中国近现代家庭变迁情况,及影响变迁的因素等;2009年的高三上的厦门市质量检测中也是以《厦门日报》《福建乡音》等地方史史料为线索,考察福建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历程,类似的以地方史为切入点考察历史知识的例子还很多,而这一切都体现了现在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历史科的一个命题的走向,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地方史,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地方史。

应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应该充分的利用身边的,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博物馆、烈士英雄纪念碑、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等,如同安区内就有许多的牌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另外,历史建筑也饱含历史,比如厦门鼓浪屿上的很多建筑,也在无声的诉说一段中国人
民的血泪史,利用这些资源,带着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在历史教学中将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地方史要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老师对学生进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热爱地方史,了解地方史,掌握地方史,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地方史在某一阶段的情况,在某一历史事件中的地位,这是教师主导的讲解,优点是教学效率比较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点题,布置学生进行地方史的探究式学习研讨,教师进行穿针引线,提高学生对地方史的认识。

如此,就可以使地方史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春梅.浅谈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版),2009,(09).
[2]谢其安.如何在历史课中开展情感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9,(18).
(责任编辑刘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