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恩施民风民俗之我见.

恩施民风民俗之我见.

恩施民风民俗之我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83年8月19日,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

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

自治州首府为恩施市。

面积24111平方千米。

截止2010年末,人口约394万,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

春秋为巴国地。

1949年设恩施专区。

1970年改称恩施地区。

1983年置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改现名。

属鄂西南山地,有“山原”之称。

恩施州城恩施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民族舞蹈有摆手舞、撒尔嗬、铜铃舞、肉连响、耍耍等。

民族戏曲有傩戏、南剧、灯戏等,还有山歌、民歌。

恩施也被称为“歌舞之乡”,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的《龙船调》就诞生在我州的利川市,利川市又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灯戏表演恩施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

董必武、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恩施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

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长达八年之久,成千上万的恩施儿女为国捐躯。

抗战中的贺龙元帅著名作家马识途以恩施如火如荼的斗争背景,写出了长篇著名《清江壮歌》。

←中共鄂西特委旧址恩施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有“华中药库”、“烟草王国”、“鄂西林海”、“中华植物基因库”的美称。

恩施的硒资源位居世界第一,恩施被称为“世界硒都”。

烟草珙桐恩施州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恩施州交通图随着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恩施州将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干,以209、318两条国道和省、州、县(市)、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安全、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沪蓉西高速风光宜万铁路风光●我见之恩施土家礼仪民俗一、诞生俗(一)添生添生是生儿生女的事情,人们把它当作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头等大事。

(二)逢生第一个进添生大门的人叫“逢生人”。

无论来者何人都要以礼相待,弄东西给逢生人吃。

乡亲们得到添生的消息都要前来关心和捧场。

(三)报喜添生后娃儿的爹要尽早去家家(外婆)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家无祝米。

”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

如果生的女娃子(女孩),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生的男娃子(男孩),礼品中就应有嘎嘎儿(猪肉)。

报喜后,家家定下洗三的日期。

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四)洗三洗三,又叫“吃三朝饭”。

三朝是说婴儿存活三天的好兆头。

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

“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五)坐月子产妇生儿后一个月为“坐月子”,必须在家修养一个月,这一个月一般不下床,不出屋,不吹风,忌生冷,不能去别人家(否则谓“热血扑门”)。

不出月,陌生人不能看产妇和婴儿。

(六)打喜生了小儿后,必须到女家报喜,互相商定日期“打喜”。

到了约定日期,女方家人前来送“祝米”。

物品一般有鸡蛋、面条、红糖等。

(七)吃红蛋送祝米之日,亲戚朋友必可享用主人家的荷包蛋和甜酒,这便是“吃红蛋”。

红:寄寓者吉祥喜庆、红红火火之意。

所以,相亲在婴儿满月时间里,除了主人邀请外,也可主动要求去去吃红蛋以示庆祝。

(八)满月满一个月后,必须摆酒席招待来客和打喜漏掉的宾客。

做满月要为婴儿剃胎发、洗澡、穿新衣等。

(九)抓周抓周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属传统诞生礼之一。

父母事先把能代表兴趣、爱好、前程、财富的物品以及玩具等(12—14件)摆成一圈,然后把宝宝放在中间端坐,在不作任何诱导的情况下,任由宝宝自己挑选,看宝宝先拿什么、后拿什么。

以此来预测宝宝的志向、前途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比如,宝宝先拿笔表示爱学习,先拿钱表示有财富,先拿官印表示能做大官,先拿吃的表示有口福……等等(十)过童关小孩周岁后每逢生日,母亲必煮几个鸡蛋以示庆祝。

如年满12岁,就意味着度过了童年的关口而成了大人。

所以,12岁这个生日亲戚朋友往往要庆祝一番。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

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不分。

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就是土家族的祖先。

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开端。

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

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

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

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

二、婚嫁礼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婚前一个月或半月,新娘就要哭嫁,哭嫁那天晚上,全寨相好姐妹都来陪哭,土家语叫“坡”。

在此期间家族亲友都要宴请新娘一餐丰盛的饭菜,叫做“嫁饭”。

结婚前一天新娘正式"开脸",请人扯去脸上汗毛,眉毛扯成新月形,发辫梳成“粑粑髻”。

下午男方派两三乘轿子(花轿抬新娘,篷轿抬送亲的)和抬嫁奁的队伍。

“头嘎”即媒人或媒人的代理人,是迎亲队伍的领队,其标志是拿一把雨伞。

“二嘎”即管理各项礼物的督官,其标志是背一个花背篓。

当晚,女方向督官要哭嫁粑粑,厨师茶钱等礼品。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后,女方要举行拦门礼。

然后鸣炮奏乐,将轿子停在院子里,上席吃饭。

第二天早上,新娘穿上红呢子长衣,哭拜辞别祖先后,把手中的两把筷子往前后各丢一把,上了花娇,哭着“哭嫁歌”,一直到男方家听到她的哭声为止。

拜堂入房后,还要进行“夺床”,男青年闹新房。

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端着茶盘向前来道喜的亲友、长辈敬茶,长辈还要送茶钱,婚后三日还要“三朝回门”。

“夺床”,按照土家族婚俗,新娘跪拜天地后,新郎新娘要尽快站起来,直入新房,抢先坐在床上,叫“夺床”。

夺床的规定,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

有心计的新娘常常坐在界线上。

这时新郎也不让步,用身子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以外。

双方互不相让,难解难分。

这时新郎猛地一下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羞得一笑,夺床也随之告终,据说,谁先坐床,将来由谁当家“哭嫁”是土家婚俗的又一特色。

因哭声文词巧妙,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所以人们又称为“哭嫁歌”。

其内容是哭爹娘,哭兄嫂姐妹,哭祖先等,以诉离别之情。

出嫁前一天晚间,姑娘和乡邻姐妹十人围着火炕同哭,称“陪十姐妹”。

土家族曾把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现在,除一些偏远山寨还保留“古之遗风”外,姑娘出嫁已无须袭旧时的“照例必哭”了。

就是哭,也只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惜别之情。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要在娘家又哭又唱,一连哭唱3天整。

这种习俗叫做“哭嫁”。

哭嫁时唱的歌叫“哭嫁歌”。

一般女孩子从懂事起就得学唱“哭嫁歌”,歌词的内容包含着向父母告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向兄弟姐妹告别,表达对手足之情的留恋;向邻里告别,从此离开故里和童年朋友,将过着另一种新的生活……这些哭嫁的歌词和腔调都是世代相传的,因此也是十足传统的。

父母、兄弟姐妹和邻里友好,听到将出嫁的姑娘的哭嫁歌,都要劝慰一番并相赠礼物以为纪念。

“哭嫁”变成即将出阁的姑娘对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友好以及少女时代的眷恋。

待嫁先学《哭嫁歌》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

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

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

地域不同,哭嫁内容也各有特色,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骂媒人"等几个部分。

哭嫁时间,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七至二十天,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开哭"时,是在轻歌微吟中吐露悲伤。

后来,离婚期愈近,其词愈恻,其声愈悲,哭得口干舌燥,嗓子嘶哑,两眼红肿,如疯如痴。

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

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

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三、寿礼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

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

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言老”。

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

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四、葬礼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

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

其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

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

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

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撒尔嗬表演土家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为什么用欢乐歌舞来吊唁死去的长者,用哀哀的哭嫁歌庆祝女儿出嫁的喜事?这大概是土家人认为人一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音符,人老至死只是这个音符的终结。

活着的人们用歌舞欢送死者安然归去,又用歌舞来迎接的生命的诞生;或是用歌舞来洗涤人生的悲愁,冲淡死别的痛楚,激起还在生活着的人们的勇气。

因为人生之路还很漫长,人们还要战胜未来的生存磨难。

一位土家学者说,跳撒尔嗬是土家族人的“死亡迪斯科”,或“死亡摇滚舞”。

算是把这层道理讲绝了。

撒尔嗬表演哭嫁●我见之土家服饰习俗一、女子服饰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

上衣布: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

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