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研课件(共57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研课件(共57张PPT)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 “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中的“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 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 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 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月夜》中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 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 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 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 的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 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 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 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 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 对关系。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 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由此诞生了,尤其是《月夜》 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 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 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好地把 握人物 的性格 ,因为 人物的 性格是 通过完 整的故 事情节 ,在矛 盾的冲 突中展 现出来 的。
•
3.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 其思想 性格之 所以如 此的社 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 的形成 与社会 环境有 着密不 可分的 关系。
这首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 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 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 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 受的苦难。
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 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 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 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 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 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 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 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 如《风雨吟》中的“来”“海”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 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 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 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 言散文化。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 互不相关,“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 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 回答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 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 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 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 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 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 “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 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这里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 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 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 生”的坎坷与遭遇。
统一
聂鲁达
【巴勃罗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 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 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 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 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 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 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 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 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 倾听大海的声音。"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 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 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 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 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 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 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 “我”并排站立着,充满 了美的意蕴。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 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景霜物风的、描月写光①”景交物代的故描事写发①生的交时代间事、件地发点生、的 空时间、为场夜景晚;②②渲渲染染了…清(冷凄、美幽、远恬的静氛、围美;好③、烘紧托张人…物) 氛孤围独;的③心情烘;托④人为物后…文(抒紧发张追、求愉人悦格、独忧立伤和…追)求的自心我情; ④意推识动做故铺事垫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 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 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 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 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 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 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 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 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 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月夜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 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 《月夜》《落叶》《三弦》等。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 《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中国正处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 代,国家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 一样。但这个年代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人的个 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 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 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 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 情感与见解,如《月夜》 《断章》《风雨吟》等。
1.背诵这五首诗歌,尝试对某一首写一段 赏析性文字。
2.抽空试着小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
1.话题要一致或相关。仿写有时会和 续写相 结合, 在仿写 时我们 要注意 话题或 中心的 一致性 ,使前 后语意 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