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赵霖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赵霖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赵霖教授2005年1月14日,在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香港保健协会、中国新时代集团·新时代健康产业共同主办、北京晚报、北京现代商报协办的“新时代健康大课堂”上,国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赵霖教授说,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一、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营养不仅影响人民的体质、智能、发育和健康程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想健康就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通行证。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譬喻:一个人毕生从事的事业、成功、家庭、财产等等可以描述成下面这样一个巨大的数字,就是前面是一个1,后面有无数个零。

第一个数字1就代表健康,如果失去了1,一切都会变成零。

二、经济腾飞源于健康,健康就是GDP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在过去40年中,世界经济增长的8%—10%都是来源于健康的人群,而亚洲的经济腾飞有30%—40%也源于健康的人群。

全国城乡居民因疾病、损伤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2%,相关的医药费消耗相当于GDP的6.4%,所以不难看出健康就是GDP。

中国有13亿人口,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患病人不在少数,如果得了病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且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增加公费医疗投入与医疗保险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重视营养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把庞大的医疗费用节省下来。

三、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的模式在发生变化,首先就是食源性疾病增多,2000年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

第二,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约1/3的患者死于药物的滥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住院病人平均每天合并用药5种的话,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达21.8%,伴随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菌素的滥用,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以治愈的疾病不断出现。

第三,医源性疾病,医疗模式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医源性疾病不断增加。

最近国际医学界有人批评中国临床过度输液的问题,根据我们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联合研究结果,发现输液的微粒问题不能忽视。

香港保健协会周文轩主席指出,由于化学合成药物有非常明确的作用点和药物作用效果,因此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副作用很难避免,所以老年人用药后往往出现较多的副作用。

四、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一生都要进行健康投资18年前,作为中国卫生部官员的一位医生赴美深造。

他到达美国之后,有两个问题让他困惑不解,一个是美国富人瘦,穷人胖;第二是美国的研究证明,医学的高科技化对美国人健康长寿的贡献竟然非常有限。

2 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这位曾在美国三个大都市卫生局任部门负责人,在数所大学任中国教授的中国医师响应祖国的召唤回到了中国。

他就是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他在2004年5月出版的著作《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中告诉我们,美国人之所以在总体上比中国人健康水平高,其原因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进行健康投资。

五、变疾病保健为健康保健,“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指出:“中医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不谋而合。

他又指出,中医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了解的干预方式,追求人体功能平衡状态,适应了生命过程的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实际情况。

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理论及方法在老龄化社会和健康观念转变的现代社会里,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抗击“非典”产生的观念变化抗击“非典”使得我们产生了许多观念的变化,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观方面,遵循新一届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消费观方面,走向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在医疗保健观方面,则以维护人体自身免疫力,增强防病、抗病能力目标。

我们要把疾病保健,变成健康保健!七、预防胜于治疗“不治已病治未病”2001年全国卫生资源消耗6100多亿,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约7800亿,总计约14000亿。

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15年的总投资才2000亿。

2004年12月,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公布了《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本次调查为估算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计算结果是,仅2003年就高达8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比重的7%左右。

国家“九五”攻关期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

八、接受平衡膳食观念与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学习营养学知识,接受平衡膳食的观念可以预防许多疾病。

在北欧国家芬兰,有一个省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很高,芬兰将该省作为这些疾病重点防治的试点省,5年内用于宣传教育和防治措施的经费约投入了1 00万美元。

此后该省居民因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溢血发生偏瘫的患者数目大幅度减少,五年内总共节省了600万美元的医疗支出。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

牢记“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加强健康教育,使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贯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极其重要!聪明人投资健康,明白人爱护健康,普通人忽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九、完全效仿西方医疗模式,无法维护民族生存2003年5月9日,吴仪副总理亲自召开座谈会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作用”。

在国内,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不仅疗效好,没有副作用,且每治愈一位患者的费用仅为5000元人民币,用纯西方方法治疗“非典”,花费超过10万人民币,在香港特区则高达每个病人30—50万港币。

仅600余万人口的香港,特区政府为防治“非典”投入了118亿港元,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完全效仿西方的医疗模式,我们无法维护民族的生存。

十、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毫无疑问,现代医学的医学模式应当向健康医学、生态医学、稳态医学的方向转化。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提出的基本理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医学观念极为接近。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医学目的的再审查》会议指出: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源于近代医学模式造成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

十一、流感等病毒在不断变异,变异的病毒和细菌“无药可治”人类每天都要接触各种病毒和细菌,由于它们都在不断地变异,因此许多病“无药可治”。

如每年导致全世界约20—30万人死亡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由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组成的人体免疫系统,其发挥识别、屏障、吞噬、清除作用,始终与各种传染病相抗衡。

因此保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完整,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手段。

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医学观念需要改变,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即人体自我防护和痊愈能力上来。

任何一种营养的缺乏或失衡,对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缺乏对免疫系统有益的植物营养素、抗氧化剂与多糖等;营养失调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人体更容易受病毒的侵袭与感染。

在抵抗感染方面,营养因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免疫系统的绝大部分功能依赖于饮食,因此一旦营养失调,受影响最大、被严重损害的就是机体免疫系统。

对非洲儿童的研究发现:幼年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免疫系统不健全,会造成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的重复感染。

古代先贤提倡“寓医于食”应该牢记!关注“寓医于食”的结果,就是:个人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省医疗费,造福全社会。

十二、“药片文化”误导消费,天然膳食促进健康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丰富的食物原料。

中国的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了谷类、豆类植物10多类,约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为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三、食物是“神”造的,药片是人造的——药片永远代替不了完整的食物100克胡萝卜含2800IU维生素A,虽然超过了我们每天的需要量,但每天食用100克胡萝卜绝对不会中毒或产生副作用,但是如果摄取过量维生素A,就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人工合成的维生素C摄取过多容易造成依赖性。

维生素C在橘子中是抗氧化剂,而离开橘子就会通过自身氧化产生自由基,变成促氧化剂。

儿童过量摄入维生素D可造成前囱过早封闭,形成小脑儿,如摄入5倍建议量,可造成肝脏损害。

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痛经,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

美国每年有3万多名6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维生素摄入过量的问题,表现为严重头痛,视物不清及机体丧失协调能力。

十四、食物是最好的药物2001年7月在维也纳召开了第17届国际营养学大会,来自全世界各国的3000余名营养学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了一致的学术观点:“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食疗”的保健效果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痛苦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与疾病这一对矛盾、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体把握。

在欧洲“营养医学”、“营养药理学”新学科纷纷出现,反映了中国传统“食疗”思想被西方广泛接受的生动事实。

国际营养学界近年对膳食指南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过去以营养素为基础转向以食物为基础。

问题很清楚,因为营养素的发现依赖于人类的认识水平,而现在的发现,在食物中存在着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所谓非必需营养素,这些物质如低聚糖、香菇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叶绿素、番茄红素、谷维素、茶多酚和二十八烷醇等同样也在发挥重要的健康作用。

它们可以预防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延缓机体衰老、提高免疫力,在膳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大多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十五、低温烹饪有益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每公斤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

中国主食馒头、米饭、面条等烹制都采用1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比烘烤要低得多,爆炒菜肴在短时间内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