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 传统社会交往观

第五章传统社会交往观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家庭关系当中包含有:夫妻关系、夫子关系、兄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同窗关系、师徒关系、同年关系(唐代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同乡(老乡)关系、邻里关系等等。

社会交往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重要成分。

第一节古人对社会交往的认识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一、同志为友二、道义相规三、甘苦与共四、重义轻利第三节传统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一、中和二、宽恕三、谦敬四、仁爱五、诚信六、义忠第一节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在中国古籍中,“朋”与“友”出现得比较早。

朋的本义是货币单位。

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即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

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

--《诗经¡¤菁菁者莪》后来引申为同学。

同学曰朋。

--许慎《说文解字》古文字的友字,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表示握手友好。

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

“同志为友。

”--许慎《说文解字》朋友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大雅·抑》里面,“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这里的朋友表示官员同僚的意思。

到了稍晚的《论语》里面,则出现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说明这两个单字已经成为了一个词组,其意义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朋友,意思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

中国古人历来十分重视朋友关系,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孟子即将朋友关系视为“五伦”之一。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中庸》把“朋友之交”列为“五达道”之一,(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白虎通》则将朋友列为“六纪”之一。

(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一、社会交往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友也者,助也。

明乎朋友之道者,交相助而后济。

--戴震《原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一)德业相砥朋友对个人思想品行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种重要途径。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士有争(铮)友,则身不离令名。

--《孝经》朋友之伦甚重……日亲正人,日闻正言,则其事君必忠,事亲必孝,兄弟必宜,夫妇必和,是人伦之道,得朋友而乃全也。

- -张佰行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重要的,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

每天与正派的人相处,听正派的言论,那么他为国君做事必定会忠诚,对待父母必定孝顺,兄弟相处必定和睦,大妻关系必定和谐,这种伦理道德,都是因为有与朋友的交往才能够健全的。

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是难以有长进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独立无朋,虽夙夜兢兢,学不加进。

-刘清《静春先生语》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宋·陆佃对于学习者来说,老师和朋友在学习中的作用互不可缺: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完全是个人的力量,要靠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

朋友之间的合力同心,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传上》二人同心,所愿乃成。

--王符《潜夫论·叙录》二、社会交往对国家兴亡的影响占据国家统治地位的统治者,他们的交往对象的优与劣,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更应引起重视和关注。

对于君主来来说,要亲近贤良之大臣,远离奸佞之大臣,这样才能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才能把国家整理好,百姓安居乐业。

国君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其决策行为也会受其交往对象的影响,因而会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君臣上下的人际关系和谐,是使国家上下安定,秩序和顺的重要前提。

(一)明君与贤臣1.齐威王与大臣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李世民与魏征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要作良臣而不作忠臣,曰:“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征兵事件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

有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

唐太宗同意了。

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

魏征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膳食事件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

魏征当面批评后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

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

”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徵殂(cu)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劲筱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于形无复人。

”--李世民《挽诗》齐桓公与竖刁、易牙、公子开方竖刁、易牙和卫公子开方是桓公身边有名的近臣,“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君必去之。

”“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安能爱君?君必去之。

”“今夫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

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将欲过其千乘也。

君必去之。

”--《管子·戒》“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

葬以杨门之扇。

”--《管子·小称》第二节传统社会交往中的交往对象选择和父子、兄弟等关系不同,朋友关系具有可选择性,它体现了个体的自主性,它很少受尊卑贵贱贫富的限制,带有一定的平等性。

总之,朋友关系相比较而言更少局限性,更能体现人间的真情,它会给人带来许多积极的东西。

不同类型的朋友,对自己有不同方面的和影响:“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读传奇小说。

”--张潮《幽梦影》孔子曾把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论语》心得之五——交友之道(37分钟)]对于缺乏人生经验、尚未完全树立完善的是非、善恶观的年轻人来说,择友就更为重要。

“人生二十内外,渐远于师保之严,未跻于成人之列。

此时知识大开,性情未定,父师之训不能入,即妻子之言亦不听,惟朋友之言甘如醴而芳若兰。

脱有一淫朋匪友阑入其侧,朝夕浸灌,鲜有不为其所移者。

”--张英《聪训斋语》在人的一生中,朋友的影响有时会超过父母、兄弟、夫妇。

故择友一定要慎重,良友与不肖之友带给人的影响截然不同:“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说苑·杂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交往对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对个人人格的健全、思想品德的完善、事业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于对象会有所选择,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

宁可没有朋友,也不可以滥交朋友。

要慎重择友,宁缺勿滥。

择友原则即“择友有道”,归总一下,古人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同志为友二、道义相规三、甘苦与共四、重义轻利一、同志为友真正的朋友必须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之上,《说文解字》曰:“同志为友。

”道不同不相为谋。

只有志趣相投,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完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道相成、同难相济、同艺相规。

交友之同,必须是共同的志趣。

朋友之格八:有道德相亲而交者,有学问相成而交者,有气节相感而交者,有然诺相信而交者,有政治相助而交者,有才技相合而交者,有诗文相尚而交者,有山水相姣而交者。

下此则群居狎处,卑之不足道矣。

--明·魏象枢《寒松堂集·友箴》知音之交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列子·汤问》[高山流水2495]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

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吕氏春秋·吕览》“知音”二字在中国的诗文始终是放射着迷人的灵光。

知音者,能与自己心灵相遇、志趣相投、互为理解、互为信任也。

匠石运斤庄子和惠施的关系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