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草地种植技术方案
一、紫花苜蓿草地种植
1、整地。
苜蓿种子细小,幼苗纤细,顶土力差,苗期生长缓慢。
为了获得全面,壮苗,播前应进行精细整地,纯种苜蓿的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伏、秋深耕,蓄水保墒,灭除杂草;播前除浅耕耱地外,还应耙地和镇压,使土壤表层绵软,地面平整。
2、施肥。
播前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以上作基肥,对有机质含量甚低的土壤和施农肥不足的地块,在播种时还应增施3-5公斤尿素(或相应的其他氮肥),以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3、选种。
选种国家或省级牧草标准一、二、三级种子播种。
自繁种子应取籽粒饱满,无腐烂变质的。
4、种子处理。
一是播种前可用小型碾米机或石碾子,碾至种皮稍发毛即可;二是在阳光下暴晒4小时以上;三是播前按种根瘤菌或取2倍以上老苜蓿地土壤碾细充分混合,以便增加根瘤菌固氮能力。
5、播种量。
播种量(按种子用价100%计),种子田每亩0.4-0.8公斤;收草地每亩1.0-1.5公斤。
6、播种期。
春、夏、秋季均可播种。
较寒冷和春节墒情好的地方以春播较好,当年可以获得较好的产草量。
干旱地区,如无灌溉条件,春播往往失败,主要应视墒情秋播,夏季雨季来临至秋初都可以,尽量抢墒播种。
7、播种方法。
应尽量条播,条播(耧播)行距15-20厘米。
种子田要宽行播种,行距33-40厘米。
播后及时耱平,播种深度1-2厘米。
如撒播,可把种子掺合细干土均匀撒播地表,然后耙、耱,以利覆土、保墒。
要防治覆土过深,影响出苗。
8、种植形式。
单播、混播、间种均可。
如果收草,提倡混播,如苜蓿与禾本科草或与红豆草等混播,以建立高产优质草地。
9、田间管理。
播种后如遇雨板结应及时破除;幼苗期要结合清除杂草,进行中耕松土1-2次;生长期间滋生的杂草,在割鲜草时应一并除掉。
10、刈割期。
当年夏、秋种植的苜蓿不刈割或放牧;春节播种的可于秋季刈割。
夏、秋种植的苜蓿,若生长细达不到利用程度时,可留过冬第二年刈割。
供制干草用苜蓿,应于初花期刈割,常见现象是收获过迟,造成营养物质大量损失。
秋季最后一次应在降霜前30-40天刈割,过迟刈割影响营养物质积累,不利于越冬和来年生长。
收获种子的应在植株上有1/3-2/3的荚果成熟时收获。
11、留茬高度。
不论收获种子或收获鲜干草,一般留茬高度5厘米左右即可。
切记齐地面刈割、甚至带根铲出,因为过低会严重影响后茬产量和苜蓿的越冬。
过高则会明显降低产量,一般留茬每高出1厘米,产草量越降低2%-3%。
12、苜蓿的种植年限。
旱作苜蓿的产草量以种后的2-8年最高,为丰产期,灌溉2-4年为丰产期,轮作田一般6年后可翻耕种植其它作物,6-8年生长后如继续利用,根茎逐渐衰老,土壤中磷素含量也逐渐减少,产草量也明显下降。
13、苜蓿收获后的处理。
收割后的鲜草要及时利用或干燥,鲜草堆放时间长,极易发霉变质。
如调制干草,刈后晾晒至含水45%-50%,集成小堆或小垄;含水20%-25%,打捆;含水14%-17%,可堆垛或入干草棚;含水12%-14%,可长期安全保存或用高压打捆机打捆。
高密度草捆,体积小,便于搬动、储藏和运输。
农户堆放干草时,垛底地面要高,最好底部垫上废草或树枝,防治苜蓿草受潮、发霉。
二、红豆草草地种植
1、土地准备。
杂草严重时可采用除草剂处理后翻耕,在农田种植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
秋耕宜深,春耕宜浅,翻耕后须及时耙地和压地,粉碎土块,平整土地。
翻耕前施有机肥每亩1000-2000公斤和过磷酸钙每亩100-150公斤做基肥,在酸性土壤上增施石灰。
土壤瘠薄时,播前还可施尿素每亩5-6.5公斤、磷酸二铵每亩6.5-10公斤。
2、播前技术。
播种春秋皆宜。
一年一熟地区宜春播,一年两熟地区宜秋播,干旱地区可在雨后抢墒播种。
用0.05%钼酸铵溶液处理种子会提高根系有效根瘤数。
播前种子可用红豆草专用根瘤菌接种,也可用捣碎的根瘤带土拌种。
单播收草田播种量每亩3-5公斤,干旱地区每亩3-4公斤,湿润地和灌溉地区每亩5-6公斤。
种子田播种量每亩2-3公斤。
湿润和灌溉地区播种行距20-30厘米,干旱地区30-40厘米,种子田行距50-70厘米。
带荚播种不影响发芽,去荚反而可能会伤到胚。
覆土深度3-4厘米,播后镇压,以利出苗。
红豆草与苜蓿、老芒麦混播可用于刈牧兼用草地。
与苜蓿混播时红豆草种子用量每亩1.35公斤,苜蓿每亩0.6公斤。
与老芒麦混播时红豆草种子用量每亩1.35公斤,老芒麦每亩1公斤。
播种后如遇降雨表土板结时,须适时耙地。
3、水肥管理。
红豆草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在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上地区可以不灌水,在干旱地区视降水情况每年须灌溉3-5次。
返青期、每次刈割前10天左右和入冬前各灌水一次。
每次灌水量以每亩30-40立方米为宜。
高产红豆草草地须在生长初期或每次刈割后结合灌水施肥。
可追施尿素每亩5-6.5公斤、磷酸二酸每亩6.5-10公斤,氮鳞比以1:1最佳。
北方土壤中大多富钾,可满足红豆草生长需要,一般不再施用。
4、病虫杂草防控。
红豆草易感染锈病、白粉病和菌核病,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生长后期发现病害应提前刈割。
锈病防治可采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硫磺粉、代森锌、福美双、萎锈灵等,自发病初期起,每7-8天喷洒一次。
白粉病用胶体硫、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笨莱特和十三吗啉等。
菌核病可采取土表撒施五氯硝基苯预防。
害虫有苜蓿叶象甲、青叶跳蝉等,可喷洒敌杀死、速灭杀丁等药物,刈割前20天内禁止用药。
红豆草从出苗到封垄40-50天,为杂草盛发期,须及时中耕除草,返青前和每次刈割后,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及时中耕除草。
5、收获利用。
青饲或青贮用时在现蕾至盛花期刈割,调制干草在盛花期刈割。
温暖地区年可刈割两茬,高寒地区年刈割一茬。
再生草冻干后还可放牧利用。
初花期刈割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可达18%以上,初花期刈割可刈割三茬,但产草量不及盛花期刈割,而且影响草田寿命。
机械收获时留茬高度根据地面状况调至最低,人工收获可齐地面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