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仁怀市三合二小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一切创新研究都将是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把合作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巧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意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间的合作,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也是时代对人素质的最根本的要求。

不难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离开了人与人的合作,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学会与他人合作。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

“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以“合作”为中心的“六步教学法”(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训练、总结反思),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何协作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则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各有所获,而且要对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

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要求。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问题。

戴维森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七要点: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励气氛;个人责任感;混合编组;直接传授合作技巧;有组织的相互依赖。

斯莱文定义合作学习更明了:一是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二是互助,力使小组成功;三是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本课题主要依据戴维森、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杜威哲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共同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信息交流理论等。

三、核心概念界定合作——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1世纪,大罗马的昆体良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就提出了集体教学的设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儿童应是一起受到教育,以便他们互相激励和敦促。

18世纪初,英国的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广泛的运用,并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和杜威等人的推荐,同时被广泛应用。

随后,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儿童在“从做中学”、在活学活用中,在相互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并将合作学习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具体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群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意思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砥砺,共同提高。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也指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突出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思想,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也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

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实施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正式兴起以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共同学习模式、沙伦的团体探究模式、以及伯里顿和巴内斯的合作方法模式等。

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领域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上海的“小学语文活动型教学研究”探索等。

对于合作学习,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但是,目前还未形成被我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的合作学习模式。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达到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群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将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起到教学指导作用,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构建一种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组实质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状态下学习小组合作效率的有效环境、内容、方式及评价。

2、育人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发展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个性得到放飞,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自信心得到增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特长,并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3)集体可以集思广益,集合集体智慧,同时更使其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发挥集体思维优势,促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1、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研究(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及实施价值。

(3)构建“合作学习”课堂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2、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本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为辅。

其实施的程序为: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训练、总结反思。

通过这个模式的构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突出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质性合作?二是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既竞争又合作?三是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四是在组织合作学习教学中如何对整体、个体进行教学评价。

第一步情景导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导入可以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像、开门见山等方式。

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为学生指定学习内容、限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方法、指明达到什样的程度。

教师要在自学指导中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多少时间里,采用怎样的有效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以及最终需要达到的标准。

自学指导中的“导”,是学生进行高速、高效学习的指向标,只有“导”得明白、准确,学生才能顺利地进入到自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及时辅导。

第三步合作探究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随机备课。

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后交流的信息进行整合,明确精讲点拨的内容。

相关主题